2019年12月29日星期日

【230】少点折腾,多点务实

群里有人转了一篇文章,是针对中国教育界的一些弊端的论述。转贴的人问大家的看法。好些人看了之后,回应是:所说的是事实,我们都已知道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论述得如何,而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喜欢这样的群组,赞赏这些务实的朋友。我认识的中国教师大多都是具有这样的专业操守和正面价值观的。群里有400人,没有互道早安,没有转贴问候图片,没有人谈论香港事件,有的就是每晚一人主导的阅读分享。

我在中国留学期间,就发现当地的读书人有种特有的品质。他们不会在琐碎事务上折腾,会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在一般人眼中,他们可能是不识时务的书呆子,但是地球公转几圈后,世人会记得的就是这些书呆子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热血青年却不断新陈代谢,没有多少人会再被提起。

我的老师那一代,都经历过文革。谈起文革,他们却轻描淡写带过,就仿佛事不关己。事实却是,他们住过牛棚,戴过高帽,是被批斗过的一群。对于这段我们认为鬼哭神嚎的历史,当事人却以“过去了 ”,“该说的人家都说了,再说也没有新意”带过。他们不会咬牙切齿话当年,痛批时代对他们的不公。

莫砺锋教授在评述他的老师程千帆先生时说:“在那风雨如磐的漫漫长夜中,有多少人不堪重压而对人生失去信心,有多少人虽能隐忍苟活而不再坚持对真理的追求?”程先生就是如此不同,“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磨难以后,仍能重新恢复学术研究、且取得非凡成果”的学者。他没有谈过去,也没有恨,只知道要“追回丢失了的十八年,惟恐时间不够”,他选择回到大学教书,好好栽培学生,完成他的学术论著。

我们生活在相对安逸的时代,却常常闻风起舞,把宝贵的生命耗在不必要的人和事上面。当我们在为一些事折腾的时候,时间却不待人,再回首已时过境迁。与其折腾,不如务实点,做该做的事;只要认真付出,成就还是在望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29-12-2019


2019年12月27日星期五

【佛50】观音名号非避讳

前些时候,友人在报章专栏写文章说中国皇帝很霸道,连神佛名号都得避讳,采用的例子是“观音”乃是避李世民讳而腰斩了“世”字。

这是不对的。我发我的文章给有关报章编辑,希望可以刊登。但他们的回应是报章不发学术文章,只不过是大众看着消闲的。潜台词是“这是各说各话的无谓争论”。

学术不是如此,学术可以有定论的,如果证据确凿,符合科学说法。读博期间,我读《高僧传》就常见“观音”一词,好奇下乃继续探索,故写下一篇短文《观音名号非避讳》。同学看了,很喜欢,说短文就把问题说清楚了;老师见了,帮我投稿,竟然刊在上海的《辞书研究》①,荣幸之至。

说观音名号是避讳还是有原因的。《汉语大词典》便说:“唐避太宗李世民讳,省称观音。”我以三个理由辩驳:

一、唐避讳令的重新认知。
按陈垣《史讳举例》所考,唐制本就“二名不偏讳”,如武德九年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之令。陈垣先生说:“唐时避讳之法令本宽,而避讳之风尚则甚盛。”官方没要求,民间主动避讳是当时的情况。彦悰和尚《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序》记载一件趣事:“时有庙讳、国讳,皆隐而避之,即世尊为圣尊,世界为生界,大势为大趣,救治为救除之类是也。上(唐高宗)读讫谓行顗曰:‘既是圣言,不须避讳。’”(《大正藏》第19册)高宗因此令下诏“圣言不须避讳”。

二、唐前的佛教典籍,多有“观音”一词。
梁·慧皎《高僧传》用“观世音”有17处,“观音”则有7处。若说是后人校改,则其校改不彻底叫人怀疑。后秦·姚兴为《释摩诃衍论》作序云:“其为教也,于观音中乞眼手之暇,而瞩搜过恒之教门。其为义也,于尸迦中借珠网之功,而曜罗尘数之义理。”(《大正藏》第31册)这是讲究对仗工整的句式,“观音”对“尸迦”不是后世篡改。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卷7(《大正藏》第9册)有一段长达520字解释观世音何以得名的偈文,其中用“观世音”3次,而“观音”则用了15次。偈是押韵的文字,更不可能被省略。

其三、翻译上的问题。
后秦·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大正藏》第9册)罗什高徒僧肇《注维摩诘经》中引鸠摩罗什解释“观世音菩萨”一词云:“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大正藏》第38册)罗什翻译并非采用直译法,由此推测,“观世音”的译法当是取菩萨的修行方法与其悲愿而作。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对“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作注云:“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大正藏》第51册)玄奘大师所见的梵文当是Avalokitesvara一词,分由Avalokita(阿缚卢枳多)及isvara(伊湿伐罗)二词组成,根据梵文语法a+isvara 写成 esvara,所以他主张“观自在”才是正确的翻译。稍后的澄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57)中说:“梵云婆卢枳底,观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大正藏》第35册)澄观所指的二种梵本是Avalokitesvara与Avalokitasvara②,前缀Avalokita译为“观”没有争议,而后缀词当时即有二个版本:(伊)湿伐罗(isvara)译为“自在”,摄伐多(svara)译成“音”。由此得知,若从直译的角度看,“观自在”和“观音”才是正确的翻译,“观世音”反而是意译。

综上所述,非常确定的是观音一词早已有之,与观世音一词同时通用,并非是省略之称,更不是为避唐太宗之讳而产生。

注:
① 此文可以在中国期刊网(CNKI)找到: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05&filename=CSYA200504031&v=MTc5MDI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PZVplUm9GeS9uVzc3S0pqN1NiN0c0SHRUTXE0OUdaWVI4ZVg=
② 根据Lokesh Chandra (1984)的 The Origin of Avalokita-svara/Avalokitesvara ,Avalokitasvara才是最早的梵文名称。此文收录在 Indologica Taurinensi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anskrit Studies XIII (1985-1986),页190.
https://www.dropbox.com/s/aq8h0vy3jv7skjd/The%20Origin%20of%20Avalokitasvara%20vol13_art13_CHANDRA.pdf?dl=0

“渐修顿悟”系列之50
27/12/2019

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

【229】为什么学甲骨文

华小教甲骨文?没有。甲骨文的辨识是大学问,只有通古文字的人堪学习。更何况殷墟出土的文字,尚未进入“书同文”时期,一字多形在所难免,若非专家恐难辨识,怎么可能叫小学生学习?

华小课本是否出现甲骨文?有。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是识字教学时,二是知识性的课文,如说明文字演变过程①,或说明汉字的特色②的文章。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华小要求学生认识约2500个汉字,若不掌握识字规律,死记硬背是学不来的。掌握规律可以举一反三,识字量远超所规定的。例如学了形声字,知道汉字有形旁声旁,那么会“氧”后便知道凡气体都用气字头,见到氮、氟、氯、氦……虽不认识,却可望文生义。

识字教学要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止知道一个字的意思,还尽量做到知道其原因。历来很多专家在探讨不同的识字教学法,以掌握汉字构字的规律。以前有“溯源追本法”,也就是对一些特定的汉字找源头,从造字法来理解字义。这种方法后来开展出更为专精的“字理识字法”。

例如兔字,为什么第五笔要先写横,关了门才撇出来?如果看回篆体(https://www.zdic.net/hans/%E5%85%94),原来象形字画的是兔子的前腿,从身体长出。又如父字,《说文》解释是“从又举杖”,意思是手拿着杖,象征父权。篆体勉强看得出,甲骨文则更明显(https://www.zdic.net/hans/%E7%88%B6)③。

汉字数千年来虽经多次字体的演变,但却一脉相承。溯源追本是为了培养自觉识字。小学生不是学甲骨文,是看甲骨文识字。

曾有人主张文字演变最终必然走向表音,所以倡导汉字罗马化。赵元任先生的同音字文章如“施氏食狮史”④等,虽然是游戏文字,现实中不会这样写文章,但此例却可以作为汉字罗马化的不可行的参考。倘若当年汉字罗马化成功,我们今天就不需再溯源追本了,小学生学汉语也不必再辛苦学汉字,qingsong xue hanyu就好。

所幸“倘若”没有兑现,汉字保存下来了。

注:
① 例如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收录《我爱你汉字》
http://www.ruiwen.com/jiaocai/yuwen/renjiaoban/wunianjishangce/shangce89.html
② 例如马来西亚马文化版小学华文课本三年级第九单元收录《图画文字——甲骨文》
https://www.dropbox.com/s/c48atr8g1g9qp5i/%E5%9B%BE%E7%94%BB%E6%96%87%E5%AD%97.pptx?dl=0
③ 网上词典汉典(https://www.zdic.net/)是个很好的参考资源,所列的“字源字形”很有参考价值。
④ 原文:“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百度认为赵元任本意不是如此,他并不是希望用这个例子来证明汉字拼音化带来的荒谬。其实,正好相反,‘一般认为’的观点违背了赵元任本来的意思,或也是可以说作者找了一个非常失败的例子。(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D%E6%B0%8F%E9%A3%9F%E7%8B%AE%E5%8F%B2)不过,也有不同的看法,维基百科收录两种看法,包括美文网的文章《施氏食狮史》——原文、翻译、出处(https://www.wenjiwu.com/doc/hvgani.html)

《星洲日报·东海岸》22/12/2019

2019年12月20日星期五

【佛49】我的素食因缘

学佛不一定要吃素,这是自小就听弘法人员说的。佛教说别别解脱,您能修什么,就有那一方面的清凉。例如您能诚实说话,就有不妄语后的清凉。可不是吗?说了一个谎,就得不断制造其他的谎来圆护,总怕谎话被拆穿。不断圆谎,哪来清凉?

原始佛教时代,佛和弟子都不是素食者。何故?因为佛和弟子组成的僧团都是托钵维生。早上到陌生地方化缘随机说法,人家欢喜供养饮食也就欢喜接受。连去的地方都不可预约,饮食上又怎么会有要求?

僧团壮大后,提婆达多看准时机,要佛陀规定僧团必须素食——不吃鱼和肉。佛陀不从,他要的是慈悲度众生,该随顺众生的因缘,而不是要僧团的高尚。结果提婆达多带走500青年僧,这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僧团分裂。

知道这些,有助我们理解素食的目的。我不强求转为素食者。

父母思想保守,不可能接受我全素的,有个经验肯定我的推断。侄儿出世时因黄疸病必须换血。救护车来到家门口时,哥哥不在,他们要一个“大人”跟随去怡保医院。18岁的我当时就跟着去。之后小侄儿恢复健康,我爸爸却不高兴,说换了血还算是黄家的孩子吗?所以后来我到21岁有自主权后才捐血,而且是“偷偷”做的。

但是,素食不能偷偷做。家庭的和谐,比自己的清修重要,更何况学佛不只是吃素。

后来认识我的爱人,她是素食者。爸妈都希望我快点成家,我便以妻子是素食者为由,也跟着素食了。他们接受,但却不希望我的孩子也素食。有一回,学智跟我们回家,姐夫带他去吃“烧卖”,结果孩子不但呕吐,还生了病。从此他们不再强求孩子吃肉了。

素食后的另一个麻烦是外头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宴会。还好,我是因为不想吃肉而素食,不是教条主义者。所以我不避荤菜①,更不怕人家在我面前大鱼大肉。真不可避免,肉边菜我也接受。我从不会坚持他人一定要准备素食给我,更不因人家大鱼大肉而起烦恼。

饮食习惯是个人的选择,我不想吃肉,就是我转为素食的原因,没有什么大理由。我不说吃素可以救地球,也不说吃素就是修行。他人自可选择自己的饮食习惯,我都予以尊重,我不会因别人吃什么而起烦恼。

注:
① 佛教有五荤之说,葱蒜是不吃的。我查过资料,不吃这些,主要是因为吃后口气太重,群居特别是做早晚课时很不妥当。再有就是科学说法,荤食有刺激性欲的效果,出家人不宜,但我这有四个儿子的大男人,何必假正经?

“渐修顿悟”系列之49
20/12/2019

2019年12月15日星期日

【228】从改变教师做起

我的手机开启位置信息,近日收到谷歌发来我的时间轴,恭贺我今年已环绕地球一圈。原来沿着赤道绕地球转一圈约40,076公里,这么看来,我这五年可环绕地球六圈了。

我不是电召司机,也不是推销员,何以车行里数那么高?还去过56个城市,153个地点?其实近几年来,我南上北下给教师提供在职培训,不知觉间足迹已近遍踏全国各地。

最近出席一个座谈会,友人替我抱不平,说我做了那么多却没有被发现。很感谢他的发现,但我对此不置可否。我曾是政党中央教育局委员,也曾参与教育部各个部门的工作,后来发现真要使国家的教育做得更好,一定得从改变教师做起,而且要走到他们圈子里。教师是前线的工作者,直面学生和家长,他们才是教育成败的枢纽。他们的一个动念,为或不为,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未来。因此我开始应邀四处演讲,号召有共识的人重新学习,打造新的教育生态。

有没有被发现,可从两个角度看。第一,社会是公平的,你要人家发现,就要让他信服;要他信服,就要拿出成绩。这个成绩是人人看得到的,并不只是我们脑子里的设想。我们的理想国可以建设得很美好,但那总归是理想,别人不一定会赞同;所以理想还得靠行动去落实。不是没有被发现,而是日子尚浅,教育本就是急不来的百年树人大业。

第二,我不认为我的学识足以领导,我更相信团队的力量,所以我的责任不过是个组织者。我们不断打造平台让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尤其是每年年底在关丹举行的教师研习营和高阶儿童阅读营,更被我们认为是年度核心活动。他们这样形容关丹的聚会:“关丹是总发电厂,但我们不可能永远腻在一起,希望大家可以回到自己的学校/社区,在不同的地方做着相同的事!每年回来分享,也反思自己的努力,再次充电。”每次看着参与的教师的心得,感受到他们的进步,足以欣慰;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圈子还不断扩大,一些家长也积极参与,儿童长大后也回馈,参与了工作①。

多年前,光宏告诉我:“这样的团队,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今年他更说:“这是我最轻松的一年,即使营会期间离队,一切都还是那么好的操作。”其实,我比他更早感觉到轻松,成为赋闲的老人了。薪尽火传,您要看的是火的传递,无需执着已燃尽的干柴。当老师们的能力已成形,他们能做的、可做的,肯定比我们所说的要更好。要被发现的,不是个人,而是这股力量!

注:
① 参与者的心得,可以登录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脸书阅读: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64697170309089/
《星洲日报·东海岸》15/12/2019

2019年12月14日星期六

【佛48】Jom,去佛教会——佛教社区化的思考

去年参加马佛青总会主办的“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为了发表论文,检索了“佛教社区化”的文献。我发现台湾王顺民发表于《中华佛学学报》(1998)的《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佛教与社会福利的对话》一文是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①。

文章探讨了两个问题:一、人间佛教是否已经落实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二、人间佛教未来的可行之道为何?总结是:人间佛教未来的可行之道,必须将宗教团体视为一种中介结构,以形成社会整合的有机连带关系。也就是说要让寺庙、精舍动起来,以使佛教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要做好这点,佛团应该是“定点”(有具体的建筑供信徒前来参拜)、使用的可近性(accessibility)、资源的可及性(availability),以及和外界对话的主动性。

作者显然认为台湾佛教的社区化工作依然做得不足。一些现象如道场的私有化,资源的专利化,财务的不透明等,该是作者认为佛教社区化首要去除的障碍。要不然,诸如大家熟悉的佛光、慈济等,哪个不是积极参与社会,一改过去佛教是出世不问世间的形象?

马佛青率先在我国提出“佛教社区化”是极有意思的。如何才能社区化?我觉得首先就是要建设庄严的道场,并让道场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经常前往参拜的地方。“定点”很重要,也只有心怀社区的人才会那么想。如果只是注重个人的修行,是不会想到“建道场”这回事。道场仿如社区的北斗,让众星拱照,不断接引不同阶层、不同兴趣、不同想法的大众。

其次,道场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源,以开发不同性质的活动。资源包括硬体设备、软体和人力。硬体设备如庄严的佛像、清净的大殿、优雅的自然环境,乃至禅修中心、图书馆、视听中心、电脑室、医疗室、休闲空间等。有了这些设备,要有足够的人力利用它们展开各项有利社区人群的活动,如开办禅修班、读书会、电影分享会等。多元化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到来,充分利用“十方道场”利益十方人群,这才是王道。

我们常面对的一个现象是,要盖道场时,不断强调十方来十方去;但是盖好后却又成了某某人的专利,仿佛社会便该资助我“修行”一样。修行固然是神圣的,但不要徒有形式,不注重饶益有情的行动。

第三,佛教道场要积极与外界对话,以让社区真正了解佛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宗教。佛教道场不只是为“修行人”服务,也不是只为信徒服务。既然心怀社区,就要注意社区的和谐与安定。因此,在设施和活动不可不跨越宗教,与外界对话交流,促进彼此的了解。

佛教道场要为社区所接受,就得对社区有贡献,让社区的居民感觉佛教会的存在价值,成为一个他们乐于到访的地方。如果社区的人想进行什么活动,会想到“去佛教会”,这便是一个成功。如果佛教会开展多元的形象,“去佛教会”的说法越广泛,那就是大成功。

佛法不离世间法,离开了世间这个平台,佛教的价值在哪里?佛教徒不但应该积极走向人群,而且要在人群中展示佛教徒的不一样。
注:
① 全文点击链接阅读:https://www.dropbox.com/s/a4ogjjc4bp4irxp/%E2%BC%88%E9%96%93%E4%BD%9B%E6%95%99%E7%9A%84%E9%81%A0%E2%BE%92%E8%88%87%E9%A1%98%E6%99%AF.pdf?dl=0


“渐修顿悟”系列之48
13/12/2019

2019年12月8日星期日

【227】最美就在田野青草间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儿协)每年年底都会在彭亨佛教会举办“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教师研习营。自2007年至今,已经办了12届①。

自三年前开始,研习营每个晚上都会让几名参与的教师分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带动儿童阅读的经验。为加强表达的效果,主办方仿效TED演讲,要求发表人预先彩排,精选演讲内容,以便在短短20分钟时间把自己的独特经验有效地传递给听众。

今年有九人上台分享②。第一晚的四人,大家听后将他们誉为逐渐走向神台高度的播种者。他们之中三人是资深教师,一人是学生家长,分享的话题包括阅读坊的设立、故事妈妈走进校园、带学生阅读一至三年的经验等。不约而同的是,他们都凭着强韧的毅力坚持带动儿童阅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逆境中并不埋怨,也不和理念不同的人搞对立,反之,他们都以宽大的心胸包容异见,最终赢得他人的信任。

第二晚的分享人则是初生之犊,他们在学院期间就很努力推广阅读,每年都参与研习营,也常协办各地儿童阅读营。他们分享的话题包括童诗创作、通过阅读巩固师生情谊、协办儿童阅读营经验、课堂内外的美学教育,以及绘本与日记的教学等。踏实的实践,令人感动。

十多年前我们开始推动阅读,希望以此作为切入口,提升教育素质,改进学生素养。虽然不是一项颠覆性的改变,但毕竟和传统的教育有差异,引起反弹是预料中事。反对的声音包括:阅读不过是学习的小部分,阅读不能换来会考成绩,阅读只是属于高材生,基础教育就是要注重识字写字,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对于这些声音,我们始终坚持最好的回应就是建树,不必对抗,无需争辩,一切让学生的表现来说话。一晃十年过去,我们喜见田野间的青草茂密,沁人心脾。儿童的成长和转变,是最有说服力的数据。

感谢儿协成员的锲而不舍。相同的理念凝聚了一群人,为共筑的理想而奋斗,我们会坚持奋斗,给孩子们打造更好的教育生态。

① 历届教师研习营报道可参看以下链接:
http://faqing.org/forum/viewforum.php?f=93
② 九人依上台演说顺序分别是:邱丽霞“童阅坊成长历程”,陈美每“妈妈团走进校园讲故事”,陈秋蓓“如何通过书与孩子们建立关系”,胡億晶“班级读书会点滴”,郑善生“班级童诗创作”,巫忆萍“师生情谊”,黄于芸“绘本与日记的教学分享”,谭琪颖“我和儿童阅读营的故事”,黄健壹“孩子都需要美术课”。

《星洲日报·东海岸》08-12-2019

【佛47】个人与群体

“渐修顿悟”系列之47
06-12-2019

2019年12月1日星期日

【226】一个也不能少

师范学院明年施行新制度,讲师和学校行政人员一样,一年假期35天,不再像过去那样和学校一起放假。

放假前,讲师相互提醒“享受最后一次长假”。可是一放假我便到吉兰丹中华小学主持儿童阅读营的培训①,然后再去淡马鲁启智华小办同样的活动②。

一周过去,换来的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给予我的喜悦和感动。这样的假期,比去一趟日本游玩还要有满足感。

半年前,我到这两所学校介绍阅读营后,即席调查谁愿意腾空四天办营的?结果人数都不达标。儿协办阅读营是为了推广阅读,而不是纯粹办活动;我们坚持校方一定要参与,以便在儿童阅读的热情被点燃后,得以保温持续。如果人数不足,只好挪后举办。

可是,这两所学校的校长意愿很强,还承诺将下水全程参与,加上部分老师的跃跃欲试,于是我决定破格接办,条件是:不可强迫老师参与。不参与自有他们的理由,我们该体谅;更何况老师们常被迫参与各种活动,身心都疲惫了,他们合该享有假期的休息时刻。工委人数若不够,就找邻校的老师和家长来帮忙。

少数人也该被尊重,这是我一向坚持的。我主持的活动通常准时开始,就是出于对早到者的尊重。迟到必有原因,无需谴责;但让早到的人苦苦等候,就等同惩罚无辜者了。同样的道理,既然有人那么想做,就把活动做起来,不要浇灭了他们的热情,也剥夺学生参与的机会。

正是出于这样的自愿心态,大家齐心打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极力给孩子们推介好书,陪伴他们阅读。结果是每个学生在两天内都经历了120-150分钟的持续默读,也在嘉年华中反被动为主动,给大人推介他们看过的书。

这样的场面,让老师们都深受感动:原来孩子真有无限的潜能!方法用对了,他们就会发挥所长。阅读并不是优秀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儿童都做得到的。通过阅读,更能帮助儿童的成长,完成教育的使命。

我们会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坚持让儿童的成长岁月有书相伴。

注:
① 哥打巴鲁中华小学儿童阅读营报道: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971
② 淡马鲁启智华小儿童阅读营报道: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974

《星洲日报·东海岸》01/1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