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

【173】我期待

一位参与会考批改的老师说:“我们都震撼了,孩子们竟然把‘我期待’写得那么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心声。原来他们都深切感受到童年的消失,期待着那一片遥不可及的蓝天。我改变想法了!我们真不该用考试来局限他们,禁锢他们的思维。他们有能力表达出内心的想法,非常棒!成绩真的是次要,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语文表达能力。背作文的时代过去了。”我为这名老师的说法震撼了!

各级华文科考试后,总有老师像猛张飞般狠狠地骂出题人,说什么“华人何苦为难华人”,吓走考生,逼学生不要再读华小,汉奸走狗云云。心理学家说,这是正常的自我保护心态——成绩放榜后,若考生成绩差,自己可早把话说在前头,各造不要怪罪老师;倘若成绩好,那可威风了,我可是名引导学生披荆斩棘的战士!

我真为出题的老师不值,他们很用心,尝试做出一些改变,却总是要当箭靶。作文该怎么考?写海边野餐记,课外活动的好处,还是我的自述?这些题目真可测出学生的语文表达力?抑或是学生的背作文,套写作文的能力?马来文作文去年考“我的志愿”,我觉得作为第二语文的学习,这是可以接受的。题目猜测得到,学生背范文应对也无所谓,因为二语本来就是为了学语文,学习如何用规范的句子表达正确的意思就好。

母语学习可不该是如此。学生该“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内心的想法。考试局有这样的醒觉,不是很好吗?前年的“请相信我”,去年的“我最想要发明的东西”,今年的“我期待”,都是出乎预料,却又不会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的题目。类似考题不是更可以测试出考生的表达力吗?

我们常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结果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也局限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几年前,我为彭亨州小学生演讲比赛出即席演讲的题目。带队老师看到我的题目后便议论纷纷,说我站在太高的角度要求学生,中学生都未必能演说。后来,他们却为小学生的表现折服。第一名的学生,讲题是“师者父母心”,第二名的是“电脑是一把刀”,第三名的是“开卷不一定有益”,第四名“吃出健康”……学生都有能力演说这样的题目,说得头头是道,表现出他们的潜能。倘若不这样做,学生永远就是背演讲稿演说,只是在学习掌握演说技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讲。

我期待,期待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朝一日走向更高、更有效的层次。

《星洲日报·东海岸》26/11/2018

2018年11月18日星期日

【172】教育是慢的艺术

词典大多指“百年树人”的出处是《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我是怀疑这个说法的正确性的。这段文字强调人才的重要,治国首要培养人才,人才造就则无往不利,是为终身之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则不然,它要说明育人是长远的任务,耗十年才可养好一棵树,百年才可培育人成才。当然,这里的十和百都只是概数,人生七十古来稀,百年才育人岂不叫人怅惘?

“百年树人”点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戒急勿躁。中华文化深谙于此,所以才有大器晚成、潜移默化之说。可是,现今人却大多害怕输在起跑点,急功近利,处处急着看成果,总怕吃亏,反而使教育脱离了正轨。

“废考”政策就反映出这个问题。好些老师和家长的反应是:没有了考试,就不知道孩子的学习进度了。考试真能测量孩子的学习能力吗?分数会不会是一种假象,欺骗了我们?没有多少人认真审视。我们只要看制度下打造出来的具体成果,忽略孩子背后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这就好比大家都注重健康,忽略了长期锻炼,平衡营养的重要,却急功近利,靠服用以镇定剂、类固醇等包装的药物或“营养”食品,短期内或许效果彰显,长期却要得不偿失。不幸的教育也有这样的趋势,考试和成绩排在第一位,不断钻研的是应付考试的技巧和方法,学习的真义倒搁置一旁了。不信的话,去测试优秀生是不是爱学习、爱阅读、爱求知。

教学如果急于看到成效,可以采用最直接的方法——惩罚。藤鞭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效果是即成的,但这样的教育会更加远离孩子的内心,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乃至厌学。只有启发孩子内心的自觉,把被动转为主动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教育做法。要做好这点,教师要有长远的规划,耐心给予孩子训练,引导他们探索、提问、讨论、自学,以培养终身的学习能力。若不如此,纵有漂亮的成绩还是徒然。

我们不要预先拉好终点线,让孩子冲刺。我们不怕输在起跑线,我们不要笑到最后,我们只希望最后我们能笑。好好体会这门慢的艺术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18/11/2018

2018年11月14日星期三

【171】家校合璧,学生受益

上个月杪,重庆公交车坠江造成15人死亡。事后,官方从车内的监控视频发现,造成祸端的原因是一名错过站的女子与司机争执,进而动手打人,司机还手以致车子失控坠江。视频显示,司机还手当儿有个不寻常的动作,即大幅度左摆驾驶盘。据称这是不成文的习惯,一旦乘客闹事,司机都会如此,以便事后追究责任。万没料到的是这次的习惯性动作,却导致如此巨大的祸事。

中国网民对这次事故的总结是——情绪失控导致悲剧。妇女认定公交车司机失责,耽误了她的事情;司机则认为既然已经开口提醒,过了站就不能再停车下客。两人有各自的道理,都认定自己是对的,理直气壮下引发争执,进而情绪失控造就了祸事。

在这人心浮躁的社会,类似的情绪失控个案常有发生,若没有酝酿大祸便少人关注,习以为常了。学校便常面对类似的情绪失控问题,或是老师失控伤害了学生,或是家长失控与校方纠结;进而用社交媒体渲染,你说我恐龙,我骂你怪兽,以各自的理由相互批斗。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个案,所以也没有引起关注,各造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

教育,本是老师、家长和学生合伙起来做的头等大事,彼此间该相互提携、信任和谅解。任何一方若有过激的行为,伤害的肯定不是个体,也不限于一时一刻。以坠江事件为例,据称公交车司机因常面对乘客的叫嚣,想出急摆驾驶盘的做法让乘客事后被定罪,孰不知这次却因惯性动作酿成大祸,1秒疏忽赔上了15条生命,令各造蒙受不可计算的损失。家长的过激反应,往往也要让教师以消极手段回应,不再过问学生问题,放任学生自由自主;一些家长则因害怕教师报复,一再妥协,由得教师任性妄为。这些都不利教育的发展,肯定障碍学生的成长。

要处理好家校的关系,我觉得除了要求各造提高理智,妥善驾驭情绪外,校方也该建立良好的机制,让家长有管道反映看法。学校不该认定家长提意见就是来找茬的,家长也不要处处不信任老师,认定老师一定先犯错。唯有家校加强沟通,共为学生的未来合作,才能良好地经营教育这头等大事。

《星洲日报·东海岸》11/11/2018


2018年11月4日星期日

【170】要有前瞻的培训

师训有一门必修课叫“课程研读”(Kajian Kurikulum),许多同道在编订时都以当前实施的小学课程纲要为蓝本,详细分析其内容与目的。我是反对这样的做法的。我认为师资培训必须有前瞻性,有更高的视野。过去有KBSR,现在有KSSR,往后还会有KxSR,KySR出现的,一位接受过训练的老师怎能只会解读当前的课程?若课程再调整,师范毕业生如何应对?

当前的课程只能作为师训课程采用的一个蓝本,让师范生学习如何正确解读和落实官方提供的指南。在接受培训的当儿,师范生该具有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反思课程不足之处,并提出修订的建议。为此,我主张每一门科目都应该先探讨学科的本体论(ontology),知道这门学科的本质,进一步知道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例如语文科,若不知道何谓本体,很容易就要堕入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的误区。

若有跨学科的对谈,我在会议上的呼吁,往往得到支持,让“课程研读”这门课的内容提到学科教学的探索之中,而不是局限在当前实施的课程内容。可是类似的会议不是常有,所以好些科目的课程编订,还停留在以现实为导航。

最近教育部宣布要取消低年级的考试,华校给予的反应值得关注。有人问我,某某校长为什么对媒体说没有了考试,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动力?某某老师又说没有了考试,他们该教什么?我觉得在某个程度上,这正是师资培训内容的外延展现。师资培训若无法打开学生的视野,对教育欠缺宏观的认识,教育工作者就会以现实为考量,以习惯为常规,以操作为指导。

课程(curriculum)、教学(pedagogy)和测评(Assessment),本来就是教育工作的三大重点。在测评方面,过去的师资培训把测评聚焦在考题的编制与实施上,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只知道书写的考试(written test),不知道教育测评还有更大的内容、目的和方法。师范学院升格为大专后,学科的测评方法成为一门专修课,内容的涵盖面就放大了。学生学习的不单是教育测评的意义与方法,还要学习如何辨析“对学习的评估”,“促进学习的评估”和“作为学习的评估”的差异,并妥善应用测评以检测教学成果。因此,如果教育部调整考试的性质和方法,接受大专本科培训的老师便可以适应和调整。

只有具前瞻性的培训,才能确保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有较完整的认识,一旦面对改变,他们才有能力应运需求调整。

《星洲日报·东海岸》04/1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