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何捷老师用《西游记》的故事揭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
去西天取经的队伍,唐僧意志坚定,不管发生什么事,总是一句“上路吧”继续往目标挺进;孙悟空武艺高强、七十二般变化,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这两人最终抵达目的地,一点儿也不稀奇。
猪八戒态度懒散,遇到挫折就喊“散伙”,路上常常招惹麻烦,成天想着莺莺燕燕的,最终也到了西天。沙和尚常说:“大师兄,不好了,师父被妖怪抓了。”再不然就是:“大师兄,不好了,师父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了。”一路上就只负责挑担负重的小角色,也一样到了西天。就连不开口的白龙马,也一样立地成佛。
课室里头的学生,形形色色,怎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能力的都有,这就像取经队伍。课室里可能有唐三藏,他们目标明确,知道要做什么;课室里也有孙悟空,神通广大,样样行,但是却又调皮捣蛋,不易驯服。当然也少不了猪八戒,懒懒散散,心里一直在盘算其他事务;少不了沙和尚,勤勤恳恳,不爱开口说话。白龙马也偶有出现在我们的课室里。
取经队伍的目标是“西天”,课室里头的学生的目标在哪儿?
我觉得任何有形的目标都是误区,学习的目标就只有一个:自我增值,不断成长。增值,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学生既然有差异,他们的增值度就有差别,不可强求一致。
锁定100分为目标,以A为共同理想,我们就忽视了班上有取经队伍的存在,只希望打造唐三藏,一路上西天。少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一路将少了很多生气;即便是沙僧,不说话本就是他的权利,只要他跟着大队走,就有存在的价值。
学校教育,还真像西游记。与其耗时间去打造唐三藏,不如在尊重个别差异的前提下,一路热闹地往目标挺进。
《星洲日报·东海岸》23/08/2015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2015年8月16日星期日
【8】点燃一把火
以前常听人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倒上一杯水。”后来有官员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是自来水。”这是勉励教师要好学,要有丰厚的学识,才能将之传授给学生。
最近看到西方国家流传一种说法:“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传言这句话出自爱尔兰诗人叶芝( W.B. Yeats)。不过应该是讹传,因为研究叶芝的学者说这句话不见于叶芝留下的文献,观点也和叶芝本人不契合。
姑且不论出处,我觉得“火”的比喻是比“水”来得更有意义,也符合现代的教育观。
教育界流传一种说法:“学生是一张白纸,有待老师上颜色。”有人认为出自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但洛克说的是儿童是可塑性很高的白板,打破了中古世纪定命的神权思想,赋予儿童应有的人权。其后法国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进一步强调儿童就是儿童,不要把他们当小大人看;他强调教育儿童要站在儿童本位出发,不可以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近代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更倡导“儿童中心论”,强调一切的教育措施应该围绕着儿童转。
“水”论是建立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观念上的,颇有“白纸论”的味道。因为儿童是空的容器,所以教师要当个倒水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双方都很累,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
“火”论则相信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只要点燃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动力,教育就变得有希望。
现今社会知识普及,只要能够上网,一切知识便掌握在手中。知识不再属于少数人的专利。
与其想着如何“灌水”,不如多思考如何“点火”,教师宜用自己对学习和对生命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让未来更具希望。
《星洲日报·东海岸》16/08/2015
最近看到西方国家流传一种说法:“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传言这句话出自爱尔兰诗人叶芝( W.B. Yeats)。不过应该是讹传,因为研究叶芝的学者说这句话不见于叶芝留下的文献,观点也和叶芝本人不契合。
姑且不论出处,我觉得“火”的比喻是比“水”来得更有意义,也符合现代的教育观。
教育界流传一种说法:“学生是一张白纸,有待老师上颜色。”有人认为出自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但洛克说的是儿童是可塑性很高的白板,打破了中古世纪定命的神权思想,赋予儿童应有的人权。其后法国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进一步强调儿童就是儿童,不要把他们当小大人看;他强调教育儿童要站在儿童本位出发,不可以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近代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更倡导“儿童中心论”,强调一切的教育措施应该围绕着儿童转。
“水”论是建立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观念上的,颇有“白纸论”的味道。因为儿童是空的容器,所以教师要当个倒水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双方都很累,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
“火”论则相信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只要点燃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动力,教育就变得有希望。
现今社会知识普及,只要能够上网,一切知识便掌握在手中。知识不再属于少数人的专利。
与其想着如何“灌水”,不如多思考如何“点火”,教师宜用自己对学习和对生命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让未来更具希望。
《星洲日报·东海岸》16/08/2015
2015年8月9日星期日
【7】可以改变的
福州的黄如湜老师来马上示范课。她选择教儿童写童诗。我提醒老师这个教学难度很大,因为小朋友会因陌生而不敢发言,影响表现。果不其然,小朋友一开始表现出抗拒的态度,不愿意参与。可是,黄老师锲而不舍,始终没有放弃多加引导,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充满童真和灵性,竟叫黄老师感动得哭了。
我不在现场观摩,但听了黄老师的转述,也是动容。
儿童这段年龄,学习能力最强,创作意识也最高。但是,由于大人的无知,这种天赋常常被扼杀了。儿童不但被抹杀了天赋,还要承担起罪名,被说成是条件不好、程度太差。
本地一些专家更绝,说华文教学要“符合国情”。所谓的国情,就是指本地的儿童的素质。按照他们的看法,本地儿童要学习三种语言,加上种种客观条件的匮乏,是不可能把母语学得像中国大陆或台湾儿童那样的水平。这种自我矮化的想法,我是极不赞同的。
年初,同样来自福州的何捷老师在淡马鲁启智上公开课。他更加大胆,一堂课就要教完全不认识的儿童写童话。一开始,小朋友也是不知道老师要唱什么戏,楞柯柯地头也不敢抬。何捷毕竟是名师,充分发挥他带动的能力,最终小朋友抛开羞赧的姿态,和老师互动完成了童话。小朋友的表现叫人激赏。
我始终相信,只要给予小朋友足够的机会去体验,他们是可以表现出固有的潜质的!我们在国内倡导的课内外阅读,更叫我们肯定这点。
我常提醒学生,不要否定小孩子,也不要低估他们的能力,要坚信“可以改变的”。与其埋怨,不如多想如何打造更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如何恰当引导,我们将会看到马来西亚的儿童一样“能”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09/08/2015
我不在现场观摩,但听了黄老师的转述,也是动容。
儿童这段年龄,学习能力最强,创作意识也最高。但是,由于大人的无知,这种天赋常常被扼杀了。儿童不但被抹杀了天赋,还要承担起罪名,被说成是条件不好、程度太差。
本地一些专家更绝,说华文教学要“符合国情”。所谓的国情,就是指本地的儿童的素质。按照他们的看法,本地儿童要学习三种语言,加上种种客观条件的匮乏,是不可能把母语学得像中国大陆或台湾儿童那样的水平。这种自我矮化的想法,我是极不赞同的。
年初,同样来自福州的何捷老师在淡马鲁启智上公开课。他更加大胆,一堂课就要教完全不认识的儿童写童话。一开始,小朋友也是不知道老师要唱什么戏,楞柯柯地头也不敢抬。何捷毕竟是名师,充分发挥他带动的能力,最终小朋友抛开羞赧的姿态,和老师互动完成了童话。小朋友的表现叫人激赏。
我始终相信,只要给予小朋友足够的机会去体验,他们是可以表现出固有的潜质的!我们在国内倡导的课内外阅读,更叫我们肯定这点。
我常提醒学生,不要否定小孩子,也不要低估他们的能力,要坚信“可以改变的”。与其埋怨,不如多想如何打造更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如何恰当引导,我们将会看到马来西亚的儿童一样“能”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09/08/2015
2015年8月2日星期日
【6】散发正能量
光宏在上海一个研讨会发言后,台湾李玉贵老师写了一段感言:“光宏老师执教多少年,就踏实地进行了多少年的阅读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政策并不友善、空间极其有限、没有前例的处境下,我们没有听到光宏老师的任何抱怨,只见实践力、省思力、发展力、影响力等专业正能量……”
李玉贵老师曾应教总邀请来讲学,对我国的华文教育有所了解。她的这段评语叫我欣慰,尤其是那句关于“正能量”的说法。
诚然,我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工作。
埋怨工作的教师很多,这是爱之深、责之切的反弹表现。大家都渴望把工作做好,栽培更具实力的新一代,可是“考试”和“文书工作”却对老师起着掣肘的影响。教师工作繁重,一些政策更让教师远离自己的本份,不自觉的心生倦怠。
但是,一味和这些负面的因素纠缠,问题便可以解决了吗?
早在关丹德伦敦师范执教时,我便常提醒学生当老师不要太聪明、太计较、太功利,当教师就是要有股傻劲。学生大多听进去了,所以当傻瓜的德门弟子到处有。
可是,静心想想,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悲情,是在消极地对抗而已。
与其跟着制度起舞,不如花更大的力气去探索新方向,再坐言起行、付诸实践。教师的自由应该是凭自己的信念和意志换取到的。我们教育孩子们要有理想、要有大志,认准目标不屈不挠;可是我们自身在面对困境时,岂能轻言放弃?自己做不到,如何教人?
近年来,我对教育工作有较清晰的方向,也察觉到转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惜北上南下,做额外的演说,希望可以鼓舞教师,集中力量一起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
一步就是一脚印,没有什么比踏实走下去更重要。我们相信柳暗花明会有一村!如果我们的付出可以换来丰收的喜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价值?
《星洲日报·东海岸》02/08/2015
李玉贵老师曾应教总邀请来讲学,对我国的华文教育有所了解。她的这段评语叫我欣慰,尤其是那句关于“正能量”的说法。
诚然,我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工作。
埋怨工作的教师很多,这是爱之深、责之切的反弹表现。大家都渴望把工作做好,栽培更具实力的新一代,可是“考试”和“文书工作”却对老师起着掣肘的影响。教师工作繁重,一些政策更让教师远离自己的本份,不自觉的心生倦怠。
但是,一味和这些负面的因素纠缠,问题便可以解决了吗?
早在关丹德伦敦师范执教时,我便常提醒学生当老师不要太聪明、太计较、太功利,当教师就是要有股傻劲。学生大多听进去了,所以当傻瓜的德门弟子到处有。
可是,静心想想,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悲情,是在消极地对抗而已。
与其跟着制度起舞,不如花更大的力气去探索新方向,再坐言起行、付诸实践。教师的自由应该是凭自己的信念和意志换取到的。我们教育孩子们要有理想、要有大志,认准目标不屈不挠;可是我们自身在面对困境时,岂能轻言放弃?自己做不到,如何教人?
近年来,我对教育工作有较清晰的方向,也察觉到转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惜北上南下,做额外的演说,希望可以鼓舞教师,集中力量一起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
一步就是一脚印,没有什么比踏实走下去更重要。我们相信柳暗花明会有一村!如果我们的付出可以换来丰收的喜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价值?
《星洲日报·东海岸》02/08/2015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