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巴利語:anicca,梵文:anitya)是佛教常用术语,也是流传最广,最常为群众引用的一个概念。
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说无常。据说,佛教的无常说,是为反对婆罗门主张宇宙的最高主宰---“梵”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无常本就客观存在,由不得我们的意志主宰,也不是我们所能决定。佛不说,日后也有人会提出,关键不在“是不是创见”,而是佛陀为什么说和怎么说。既然是否定有主宰,就该让生命由自己的行动来书写,我们的“业”(行为)决定着我们的未来。这种自觉式的说法,不但揭示无常的意义,也给予生命更大的自主性和可塑性。因为无常,就不该太过执着,看事看物总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无常,更要珍惜相互依存的因缘,善于把握,为自己的生命谱上自己选择的曲子。
中国传统哲学把无常演绎得最精辟的,我觉得是《吕氏春秋》。<察今>篇载:“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国教育界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龄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体会。例如二年级的理解就像乌鸦喝水的故事一样,是“做事情要动脑筋”;五年级理解的是“行动要迅速,不要拖拖拉拉”;中学生的理解则像一般词典所言,是“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不一而足。这就是哲学命题的可贵处,可以让您终身学习,随着自己的生活历练诠释。
我的理解是把它与无常挂钩的。水在动,船身却看似不动。楚人只看到船身,没有看到水,所以他在船沿做记号,希望靠岸后才去打捞宝剑。这不正和我们常人看事情一样?我们被自己的眼睛欺骗,把“变”与“不变”简化了,总抱着永恒来看事物。船身其实也在动,随着动的流水在移动,警觉力不够的人误把它看成不动;船靠岸了,才惊觉“已过万重山”,却再也找不到宝剑。这时候才来慨叹“无常”!其实无常早就发生,只是自己抱残守缺,智慧不足,有看没有懂。
佛教徒虽然常把无常挂在嘴边,但所建立起到价值观,却不一定符合无常的道理。例如评定政治人物(因为他们曝光在大众眼下,最容易聚焦),总喜欢用“常”态来看待。509政坛颠覆性的改变,马哈迪肯定扮演重要的角色。可是一些佛教徒却也要扮演起酸民,把他过去22年来的劣迹搬出来嘲讽一番。安华的烈火莫熄,是我国政治氛围改变的里程碑运动,一直到希盟政府垮台,他还是对着大众强调,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的国家,不适合走单一种族、单一宗教的路线。酸民看着他可能会接任首相,却要搬出当年他任教长和副首相时的一些污点来放大,说他和家人只是恋权图利,毫无廉耻。
人,不是一直都在变的吗?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说话不也会有针对性的阐述,不能作为普遍真理来看待的吗?何以我们一边讲无常,却又一边用常的观点来看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并非不能移,而是不易移。以刻舟求剑的做法评断人物,不但对他人不公,也反映我们的智慧不足。
倡导无常的同修们啊,我们该更加认真地用无常观来看世事。不要迷信英雄,不要期待救世主,也不要三岁定八十,根据过去来看人。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就当前而评论是非,将佛法落实到思想和言论之中。这不是更好的实践佛法吗?为啥要情绪化发言,不理会我们的言论可能带给身边人的影响?
“渐修顿悟”系列之59
29/02/2020
2020年2月28日星期五
2020年2月23日星期日
【238】格局决定结局
“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点出了普遍的法则。据称这是某杂志主编所说,原文是:“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家的态度决定企业的高度。”①
格局指的是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态度则是一个人处事的心理状态。一个人若目光如豆,凡事斤斤计较,一只蚂蚁也会被认为挡着去路的,那么你可以预测他的未来是走不远的。只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大的心胸,才能在天地间翱翔!
不只是企业界,教师也该如此想。如果我们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职业,只图薪水和个人的起居,这样的格局注定我们将往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即便有很好的格局,有志为教育做更大的贡献,但是在实践上却又多番先考虑自己,但有利己的一定为之,虽不损人却也不会利惠他人。这样的态度也让我们走不远、去不了更大的高度。
我的学生也有他们的格局,请看看谁的格局比较高?
学生甲常埋怨:“为什么要买那么多书?又不是每一页都有用,考试不过是考里头的小部分。这太浪费了!”
学生乙经常买书,每个学期都见他把一大堆书搬回家。问他为什么那么浪费,读书的速度可跟不上买书。他说:“书要看完的吗?有用的就看,没用的就快快翻过。一本书一个奇迹,里头蕴含着无限智慧,择要看就很好了!更何况我怕日后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缺憾。”
学生丙实习时,常会失控而鞭打孩子。他给的理由是:“这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
学生丁却不轻易责骂学生,他总是乐观看待学生,坚信只要给予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学好。听到学生丙的说法,他会回应:“最有效的方法,却是远离孩子内心的方法。就像给孩子一个手机玩儿,解决很多问题,但却后患无穷一样。教育不是讲求速成的,我宁愿慢也要扶正学生的心态。”
学生戊一心就只想考上一等文凭,但凡有计分的活动,他一定参与,与考试相关的课业,他便全力以赴。考完试,他会说:“某个题目逾越了课程范围,参考书上不是那么写的。”
学生己能力与戊生不相上下,但是却从来不计较分数。他说:“题目很好啊!符合我们这门课的内容。考试时我思绪短路,没有想好,相信不会得高分,但无所谓,题目打开了我的视野!”
谁的格局高,谁的态度好?或许没必要论断,且看十年后他们的表现如何。
注:
① 网上好些说法都是认定这句话出自《财富》杂志的主编吉夫科文。《财富》Fortune是受关注的杂志,我尝试查找英文版原文,但无所收获。因此我暂时不说这句话的出处。还待知情者相告,感恩。
《星洲日报·东海岸》23/02/2020
格局指的是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态度则是一个人处事的心理状态。一个人若目光如豆,凡事斤斤计较,一只蚂蚁也会被认为挡着去路的,那么你可以预测他的未来是走不远的。只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大的心胸,才能在天地间翱翔!
不只是企业界,教师也该如此想。如果我们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职业,只图薪水和个人的起居,这样的格局注定我们将往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即便有很好的格局,有志为教育做更大的贡献,但是在实践上却又多番先考虑自己,但有利己的一定为之,虽不损人却也不会利惠他人。这样的态度也让我们走不远、去不了更大的高度。
我的学生也有他们的格局,请看看谁的格局比较高?
学生甲常埋怨:“为什么要买那么多书?又不是每一页都有用,考试不过是考里头的小部分。这太浪费了!”
学生乙经常买书,每个学期都见他把一大堆书搬回家。问他为什么那么浪费,读书的速度可跟不上买书。他说:“书要看完的吗?有用的就看,没用的就快快翻过。一本书一个奇迹,里头蕴含着无限智慧,择要看就很好了!更何况我怕日后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缺憾。”
学生丙实习时,常会失控而鞭打孩子。他给的理由是:“这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
学生丁却不轻易责骂学生,他总是乐观看待学生,坚信只要给予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学好。听到学生丙的说法,他会回应:“最有效的方法,却是远离孩子内心的方法。就像给孩子一个手机玩儿,解决很多问题,但却后患无穷一样。教育不是讲求速成的,我宁愿慢也要扶正学生的心态。”
学生戊一心就只想考上一等文凭,但凡有计分的活动,他一定参与,与考试相关的课业,他便全力以赴。考完试,他会说:“某个题目逾越了课程范围,参考书上不是那么写的。”
学生己能力与戊生不相上下,但是却从来不计较分数。他说:“题目很好啊!符合我们这门课的内容。考试时我思绪短路,没有想好,相信不会得高分,但无所谓,题目打开了我的视野!”
谁的格局高,谁的态度好?或许没必要论断,且看十年后他们的表现如何。
注:
① 网上好些说法都是认定这句话出自《财富》杂志的主编吉夫科文。《财富》Fortune是受关注的杂志,我尝试查找英文版原文,但无所收获。因此我暂时不说这句话的出处。还待知情者相告,感恩。
《星洲日报·东海岸》23/02/2020
2020年2月21日星期五
2020年2月16日星期日
【237】天花板的格局
新年期间我最喜欢的祝贺语是“新年进步”。或许是因为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而教育最注重的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就是成长,没有什么比这更具意义。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成长,受四大因素影响:遗传、成熟、环境、学习。前两者是被动的,由不得我们控制;后两个才是主观可操控的。所以我说因成熟而带来的进步,并不可喜,只有学习换来的进步,才是真正的成长。
成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虽然不全然和生理的成熟成正比,但却和时间大有关系。有些事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勉强不来,成熟了便会懂。教育关心揠苗助长的误区,所以提醒师者善于观察孩子身心,别在他们还不成熟的阶段强行灌输逾越他们认知范围的知识。
学习则不然。学习和环境大有关系,怎么样的环境,将会牵扯着我们的学习。环境,并不只是有形的物质,还包括一些看不见却存在着的,尤其是人为的因素。
教育家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提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我是非常同意这说法的。北京大学之享誉,与李政道、邓稼先等科学巨匠有关,与冯友兰、顾颉刚等文科大师也有关系。清华大学的陈寅恪、梁启超等四大师更不在话下。可是现在我们办学校、搞教育,就只知道打造硬体,楼盖得高,装设豪华,配备齐全就好,忽略了教师的培养和拥戴。
大师们到底为何被尊为大师?肯定不只是他们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高瞻远瞩的志向。简单地说,是他们开创出前人所没有的格局,为后人铺造了学习之路。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称教育为“春风化雨”。格局可以改变后来者的人生。
为人师者,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令他们有终身学习之志。如果尽往眼前的急务下手,只教学生识字考试,难免就要被叽为“天花板的格局”的老师了。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成长,受四大因素影响:遗传、成熟、环境、学习。前两者是被动的,由不得我们控制;后两个才是主观可操控的。所以我说因成熟而带来的进步,并不可喜,只有学习换来的进步,才是真正的成长。
成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虽然不全然和生理的成熟成正比,但却和时间大有关系。有些事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勉强不来,成熟了便会懂。教育关心揠苗助长的误区,所以提醒师者善于观察孩子身心,别在他们还不成熟的阶段强行灌输逾越他们认知范围的知识。
学习则不然。学习和环境大有关系,怎么样的环境,将会牵扯着我们的学习。环境,并不只是有形的物质,还包括一些看不见却存在着的,尤其是人为的因素。
教育家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提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我是非常同意这说法的。北京大学之享誉,与李政道、邓稼先等科学巨匠有关,与冯友兰、顾颉刚等文科大师也有关系。清华大学的陈寅恪、梁启超等四大师更不在话下。可是现在我们办学校、搞教育,就只知道打造硬体,楼盖得高,装设豪华,配备齐全就好,忽略了教师的培养和拥戴。
大师们到底为何被尊为大师?肯定不只是他们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高瞻远瞩的志向。简单地说,是他们开创出前人所没有的格局,为后人铺造了学习之路。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称教育为“春风化雨”。格局可以改变后来者的人生。
为人师者,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令他们有终身学习之志。如果尽往眼前的急务下手,只教学生识字考试,难免就要被叽为“天花板的格局”的老师了。
《星洲日报·东海岸》16/02/2020
2020年2月15日星期六
2020年2月10日星期一
【236】扁鹊三兄弟的启示
《鶡冠子》记载一个典故:
魏文王问扁鹊:“你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侯说:“怎么说呢?”扁鹊说:“大哥看病,病害还没有成形他就消除了,所以他的名声只有行家知道;二哥治病,病因一萌芽就被消除了,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闾巷;像我这样的,用针刺血脉,喂病人吃烈药,用药膏敷肌肤,名声倒是在诸侯之间传开了。”①
武汉年轻医生李文亮病故,许多人用这个典故悼念他。李医生是其中一位最早发现新冠病毒来袭的医生。当局若听取他最初的报告,一场流行病的肆虐或许就可避免。②
我们当老师的,何尝不也可划分为这三个等级?防范于未然,迅速解决问题,着手处理严峻问题。第一类教师是明师,可以在问题发生前便消之于无形,乃至没有人发现;第二类教师是良师,他们可以在问题一发生,便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它,使问题不至于扩大;第三类教师是名师,他们在问题发生时有能力处理,所以为众人所瞩目。
世俗的价值观,造就师者的取向,都崇尚名师。君不见我们的周遭常有“救亡”的运动?救亡的固然是英雄,可敬可佩,但我们的目光却不该只放在这里。无名英雄的事迹,往往更加可歌可泣。他们默守岗位,坚持教育,让学子踏实学习,健康成长,将众多社会问题化之于无形。
华社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讳疾忌医,再不然就是病急乱投医,期待民族英雄的出现。例如新生代不想读华文了,我们晓之以大义,劝勉鼓励,这是名师之举;受命于危难之间,挺身协助教中学华文,这是良师;孰不知能采取良好策略,让新生代自觉报考华文,学习母语,这才是明师。又如关怀学困生是名师,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是良师,有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明师。
我只说优秀的老师。那些问题出现后,束手无策又怨天尤人的;又或者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经常制造问题的,则不在讨论范围,实也不必费神讨论。
《星洲日报·东海岸》09/02/2020
魏文王问扁鹊:“你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侯说:“怎么说呢?”扁鹊说:“大哥看病,病害还没有成形他就消除了,所以他的名声只有行家知道;二哥治病,病因一萌芽就被消除了,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闾巷;像我这样的,用针刺血脉,喂病人吃烈药,用药膏敷肌肤,名声倒是在诸侯之间传开了。”①
武汉年轻医生李文亮病故,许多人用这个典故悼念他。李医生是其中一位最早发现新冠病毒来袭的医生。当局若听取他最初的报告,一场流行病的肆虐或许就可避免。②
我们当老师的,何尝不也可划分为这三个等级?防范于未然,迅速解决问题,着手处理严峻问题。第一类教师是明师,可以在问题发生前便消之于无形,乃至没有人发现;第二类教师是良师,他们可以在问题一发生,便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它,使问题不至于扩大;第三类教师是名师,他们在问题发生时有能力处理,所以为众人所瞩目。
世俗的价值观,造就师者的取向,都崇尚名师。君不见我们的周遭常有“救亡”的运动?救亡的固然是英雄,可敬可佩,但我们的目光却不该只放在这里。无名英雄的事迹,往往更加可歌可泣。他们默守岗位,坚持教育,让学子踏实学习,健康成长,将众多社会问题化之于无形。
华社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讳疾忌医,再不然就是病急乱投医,期待民族英雄的出现。例如新生代不想读华文了,我们晓之以大义,劝勉鼓励,这是名师之举;受命于危难之间,挺身协助教中学华文,这是良师;孰不知能采取良好策略,让新生代自觉报考华文,学习母语,这才是明师。又如关怀学困生是名师,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是良师,有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明师。
我只说优秀的老师。那些问题出现后,束手无策又怨天尤人的;又或者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经常制造问题的,则不在讨论范围,实也不必费神讨论。
注:
① 原文出自《鹖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
(庞)暖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古代家、比、闾都是计算单位,《周礼·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 上文没有直译。
② 详细报道可看链接: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07-liwenliang-public-opinion/
《星洲日报·东海岸》09/02/2020
2020年2月4日星期二
【235】我的母语是客家话
我宣扬母语教学法,会有人问:“我的母语是广东话,不是华语。”我想他是对的,母语的确就是妈妈对孩提时的我们所说的语言。
接着,有人倡导要多讲方言,认为方言的推动不只是家庭的责任,学校也该扮演角色,再下去有人质疑华语的地位,认为那不过是中共政权下的产品,不该盲从。
看着这些斗士,我很是钦佩,也希望附顺民意,在教育部争取开办广东、福建、客家、潮州、海南等“母语”课程。就只怕原本每年招收20人的华文班,会面对生源不足,老师也不知往哪里找。
诚惶诚恐下,下点工夫查找语言和方言的定义。语言学家说“语言就是有着陆军和海军的方言”① ,但这句话的实义到底是什么,大家似乎又说不出来。议论纷纷后,语言与方言之间还是无法划分界限,但大家都确定的是判别语言和方言的标准是政治性的。难怪有人要判普通话是中共的了。
我这个学古代文学的人,倒是摸不着头脑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学形式是诗歌,诗是有韵的文字,用福州话写的诗,广东人会不会欣赏?可是,诗经收录的是北方文学,南方人竟然看得懂;楚辞是南方文学,北方人竟然也赞赏。还有李白、杜甫、杜牧、柳永、苏轼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家乡的人,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彼此会欣赏?又或者是中共统治九州已有数千年历史?
世界上每个民族、国家的族群,按居住地区必然产生方言。国家和民族若没有共同语,恐怕基本的沟通也难以达致,更妄论发扬共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我国,吉兰丹、柔佛、霹雳、玻璃市的马来民族应该都有各自的方言,何以他们没有吵着要捍卫方言,却接受国家语文局的规范要求?即使有规范的国语,吉兰丹、霹雳各地区的方言还是通行吧?
民族间有共同母语,不至于就是要消灭妈妈的话吧?为什么我国华裔要冒出那么多专家,挑那么多话题来吵?喧闹之后,我们是不是更加进步了?为什么不能更有共识同步迈进?
耳际突地响起邻居婆婆对小时的我说:“俺丟嘿客家人,唔好同福建人捞咪一起。”
《星洲日报·东海岸》03/02/2020
接着,有人倡导要多讲方言,认为方言的推动不只是家庭的责任,学校也该扮演角色,再下去有人质疑华语的地位,认为那不过是中共政权下的产品,不该盲从。
看着这些斗士,我很是钦佩,也希望附顺民意,在教育部争取开办广东、福建、客家、潮州、海南等“母语”课程。就只怕原本每年招收20人的华文班,会面对生源不足,老师也不知往哪里找。
诚惶诚恐下,下点工夫查找语言和方言的定义。语言学家说“语言就是有着陆军和海军的方言”① ,但这句话的实义到底是什么,大家似乎又说不出来。议论纷纷后,语言与方言之间还是无法划分界限,但大家都确定的是判别语言和方言的标准是政治性的。难怪有人要判普通话是中共的了。
我这个学古代文学的人,倒是摸不着头脑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学形式是诗歌,诗是有韵的文字,用福州话写的诗,广东人会不会欣赏?可是,诗经收录的是北方文学,南方人竟然看得懂;楚辞是南方文学,北方人竟然也赞赏。还有李白、杜甫、杜牧、柳永、苏轼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家乡的人,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彼此会欣赏?又或者是中共统治九州已有数千年历史?
世界上每个民族、国家的族群,按居住地区必然产生方言。国家和民族若没有共同语,恐怕基本的沟通也难以达致,更妄论发扬共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我国,吉兰丹、柔佛、霹雳、玻璃市的马来民族应该都有各自的方言,何以他们没有吵着要捍卫方言,却接受国家语文局的规范要求?即使有规范的国语,吉兰丹、霹雳各地区的方言还是通行吧?
民族间有共同母语,不至于就是要消灭妈妈的话吧?为什么我国华裔要冒出那么多专家,挑那么多话题来吵?喧闹之后,我们是不是更加进步了?为什么不能更有共识同步迈进?
耳际突地响起邻居婆婆对小时的我说:“俺丟嘿客家人,唔好同福建人捞咪一起。”
注:
① ‘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was popularized by sociolinguist and Yiddish scholar Max Weinreich, who heard it from a member of the audience at one of his lectures.
《星洲日报·东海岸》03/02/2020
2020年2月2日星期日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