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8日星期一

【182】岂可今不如昔?

前两年的某个星期天早上,我突然想起路税好像还没有更新,便叫一旁的儿子下车看看日期。果然!怎么办?今天是星期天啊!明天我得回立卑上班,下来几个周末我也有约,得出外公干。

一位朋友建议我去UTC看看。我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UTC是什么玩意儿,不过还是去碰碰运气。结果,里头不但有陆路交通局的柜台,还有保险代理。我的路税竟然在一个小时内便更新了!多棒的UTC(城市转型中心)!

后来,更新护照、驾照,处理许多官方的事务,我都上那边去。服务便捷快速,时间还不受日常上班时间限制。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的种种不便。妈妈和邻居们报名参加合艾购物团,要去买厨具和盛器。为此,她们还得在导游安排下,早几个月大清晨三四点钟便摸黑出门,从太平赶到怡保移民厅去申请护照。这一去就耗上一整天。

数十年后,公共服务有那么大的改变,我们该给予表扬。很多人总以为“公务员人数超额,大多赋闲白领薪”,UTC足以扭转大家的负面看法。

遗憾的是,一些服务领域不但没有跟进,还有每况愈下之感。例如新进教师的任职事件,就叫人摇头叹息。还记得1988年,我甫完成马大的教育课程,第二个月就收到信,通知我将到彭亨州任教。4月18日收到正式通知信,叫我5月1日到金马仑阿末莎中学报到。我有两个星期充裕的时间上高原去找住处,甚至见学校行政人员,报到后便马上投入服务,进课室上课了。公务员考试、教育部的面试,都是到学校后才处理。

去年五月,在师范学院读了五年课程毕业的同学,教育部让他们在家赋闲半年。好不容易等到调派,却不是在开学日报到,而是开学后的第三周,让学校重新调整日常工作的分配。更折腾的是,毕业生被要求先到州教育厅报到,聆听汇报后,才会拿到通知信,知道将到哪儿任教。这和我们当年被委派的过程相去甚远。

为什么要改变流程(SOP)?改变是为了改进吗?是今非昔比,抑或今不如昔?当局应该好好检讨。

顾名思义,“公共服务”的目的就是服务人民,一切应该以大众的便利为优先考量。若各个部门无法良好协调,或者有人要突显个人或部门的权力,这将给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制带来负面的评价,岂能不谨慎处理?

《星洲日报·东海岸》27/01/2019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佛2】教育也是一种修行

提起修行,一般人总想到打坐参禅,念经拜佛。可是这个词语在汉语中出现很早,例如《汉书·儒林传》提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意思是应当修学和奉行先王之道。因此,向前人学习,体验和感悟前人所达到的境界,就是修行。

佛教讲的修行,概念与汉语所说的一致。作为宗教,佛教的宗教观与西方的概念不完全对应。“宗教”一词本源于佛教,两个字是分开解说的:“宗”指的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体会到的涅槃境界;“教”则是教授,也就是把自己所体验到的,用言语传达,使他人也证得同等的境界。释迦四十五年的弘法活动,都是教门,引领我们去感悟涅槃境界;佛弟子依教奉行,寻求涅槃,这个过程就叫“修行”。

可惜的是,我们福薄缘浅,无法身在佛世,无法见证涅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虽然缘悭,我们通过不断的修行,还是有所体会;有一分体会便增一分信心,对涅槃的自在境界还是深信不疑的!

教育岂不也是一种修行?我们通过学习,逐步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引发我们终身探索的欲望;虽然自身仍未达化境,却也乐于引领他人一同学习,一起寻求至高和至美。

修行人除了要有明确目的,过程中还要虔诚、恭敬、心虚、务实、乐学。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要有修行人的那份虔诚,执着于至善,如履薄冰向学;崇敬先贤圣哲,深信正法的无穷力量,敬业也乐业;为了学生的学习,肯放低身段,俯首甘为孺子牛;注重成效,不墨守成规,讲究一步一脚印的踏实作风;相信自己仍未达化境,而乐于学习,一切过程都能甘之若饴。

修行人知道人生是苦,所以修行过程中不会诸多埋怨,把一切视为是考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亦然,面对形形色色的领导、家长、学生,知道一切都是考验自己成长的关键,岂能不从容直面问题?有正确的心态,前方的障碍便仿如一道道的考验,过得到一个坎,便是一种升华。八面玲珑则是一种成就。

我坚信教育也是一种修行,所以总是虔诚应对,三十年如一日,不离亦不弃。

《东方日报·龙门阵》25/01/2019

2019年1月20日星期日

【181】给学生打什么基础?

北京大学漆永祥教授对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感忧虑,日前发出忠告,劝请教师不要“一切向形式化、网络化、碎片化、浮浅化、空洞化、百度化发展”,要“坚决抛弃附加在语文课上的承载物,果断扔掉背在自己身上的无用物,解放手脚,降低高度,回归课文”。他提的十项建议,我基本上都同意,除了他的结语:“学语文最重要是打基础”①,我觉得有斟酌的必要。

不同身份,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岗位的人,对事情的看法会有不同。例如维基百科英文版诠释“语言教育”是“学习二语或外语的过程”②,中文版却诠释为“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一样,反映出英语圈与汉语圈的人的不同看法。

我是中文系出身的,与漆教授一样是专攻文献学的。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我深感自己的基础不好,所以去旁听武秀成教授给硕士生开的文献学基础课,也听从张老师的建议,把几部重要的古籍如《诗经》《史记》给浏览过一遍。《四库提要》则因部头太大,老来力有不殆,无法看完。

既然选择了文献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我就该这样吃苦般地做,以扎实自己的基础。漆教授的呼吁,我不苟同,因为中学生的出路广,日后深造不一定选择中文系,更不一定会专攻文献学。如果让他们接受爬疏古籍的磨炼,恐怕没有多少人可以胜任,掉队的反而会更多。该给他们“打基础”是没错,但打什么基础却得谨慎。

剑桥评估200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愉快地阅读是朝向有效学习语文的最佳基础。”③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愉快”,指向的就是要注重学习者的兴趣,才能给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当然,他们所谓的“兴趣”,并不会肤浅到只是投其所好的那种,而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之美、意境之重要。

迎向人工智能的时代,国际教育圈倡导4C以取代过去的3R。3R即传统教育注重的读写算基础教育,4C则是交际、协作、深度思考和创意④。由此可见,即使是小学教育,也不能再理所当然地要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打基础,该注意他们学习后的满足感,以及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动力。

如果要我说中小学生学语文要打什么基础?我会说——多读书,多读几本书,多读几本好书!

《星洲日报·东海岸》20/01/2019

注: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漆永祥《上好语文课的10条原则》
https://mp.weixin.qq.com/s/a_uq0bWwkuHV8ZbtqHGCDA

② “Language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acquiring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_education

③ “English is a subject in which reading for pleasure is fundamental to effective study and learning.”
What is literacy? An investigation into definitions of English as a subj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iteracy and ‘being literate’
A Research Report Commissioned by Cambridge Assessment,January 2013

④ “4C Education”, which consists of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helps children deliver their best potential.
https://www.gymboglobal.jp/en-column/135-2


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佛1】我不是顿悟的料

“顿悟”是汉传佛教流传开来的说法。相传是支道林最早提出。他主张修行到第七地即证得无生法忍,可以断一切烦恼、成就修行。稍后的竺道生则认为只有进入十地,才算顿悟佛性。两人看法不尽相同,但都主张修行是跳跃式的进程,不是渐进的。

现代人对顿悟的认识,多源於六祖慧能大师。六祖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因此主张识自本心即可契证觉性,达诸佛理;不以打坐敛心为修禪之道,强调行住坐臥无非佛法。这一主张使禪宗在中国开枝散叶,蔚为大观。

我是钝根者,领悟力不强,不敢奢望顿悟。生活中只好靠一股傻劲,花更大的力气去寻求成效,事业如此,修行也是如此。至於艺术素养则完全沾不上边。

某次在友人处练字,一名搞美术的印裔友人来访。他看我写字后,不客气地直指我是门外汉,连腕力都还不会用,更不用说驾驭那管笔。他的话语叫我信心大挫。可是,十余年来,我时而还是会用那笨拙的手练字,期望勤能补拙,一朝顿悟,写出一手好字。

你说我是自我安慰也罢,我就是持著这样的观念处世。我相信顿悟,相信若非豁然开朗般的大领悟,是无法大长进的;但我更执著渐修,觉知此事要躬行。我同意圣严法师所说:“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法师打譬喻说:“就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並且生气盎然,但这母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

这样的一种认识,是我接触佛教后就產生的。后来我到南京大学读博时,对老师治学的主张很容易便领会,並坚定不移。老师说:“治学要靠两条腿走路——文献和文艺。文献学是基础,让我们说话有根据,不作空论;文艺学靠才气,让你可以在文献中领会出新意境。不过,要兼顾很难,我认为如果兼顾不来,你们要坚守文献学,那是让你踏入学术的基础功,助你立於不败之地,不至於华而不实。”

悟不悟实不能强求,但踏踏实实做事却是学佛者必须做到的。通过渐修扎实基础,才有资格期待悟的因缘。

《东方日报·龙门阵》18/01/2019

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

【180】别怕输在起跑点

我让学生说说他们学习华文的经验。

一位学生说:“我从小就喜欢阅读,总是找小说来看。结果,小学考试成绩总是比不上同班同学。可是上了中学,我的成绩却比他们好。更显著的是,我喜欢华文的意愿一直没有改变,他们却开始厌倦,就连中五也不愿再报考华文。”

这个说法挺能反映我国华文教育的实况。

过去小学的华文过于偏向二语教学模式,注重语文知识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考,可以凭记忆获取高分。这名学生输在起跑点的原因就在这里。实际上,他因为勤于阅读,语文素养已经超过同年龄的人,只是不会应考。上了中学,他的语文能力才逐渐显露出来。相对的,那些在小学靠死记硬背的,根本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上了中学,不再有华文学习的环境,心理上便容易抗拒,最终放弃。

中国有更极端的例子。有一名小学生因病住院,无法到校上课。母亲请教了老师后,就买优秀的儿童小说给孩子在病床上阅读。数个月后,孩子回到学校,语文能力竟然超越同班同学,叫勤于教学的老师难堪。

母语是习得的,只要有语文环境就能自然生成。阅读就是上好的语文环境,尤其是阅读优质读物。二语得要学习,得遵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规律,过程免不了要靠记忆背诵。如果在掌握一定的语文规则后,不转换为习得,学习二语便将会是一份苦差。

上述学生的案例,正好说明这种情况。我的学生用母语学习的方法学习,虽然输在起跑点,却笑到最后。他的同学用二语的方式学习华文,结果最终选择放弃。

语文测评的方法,也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方式。考试注重规范,注重知识,学生就会死记硬背;考试注重语文的表达能力,考生学习便没有压力,可以按照兴趣,在不自觉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华文老师教学必须用正确的方法。若按照二语规律,要学生死记硬背,恐怕也要扼杀了许多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让华文提早宣告死亡。

《星洲日报·东海岸》13/01/2019

2019年1月6日星期日

【179】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喜欢看足球赛直播。看球赛时我不只等进球,而是从教练、球员到候补都会留上心。球赛进行时,常见一些超级球星在旁边热身,球赛进行到最后,如果教练招来,他们依然得高兴下场替代他人,哪怕球赛只剩三分钟。曼联现任教练索斯吉尔当年就是这样的候补,常常助球队挽狂澜于既倒。

球员都展现了高水平的专业素养。现实中,不只是球赛,职场中的我们都该遵守职业操守,做个高素养的专业人士,不能处处只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考量。

回首我的工作生涯,最大的挑战是2002年学院搬迁事件。当时我在关丹师范学院(MPTAA)执教,传闻学院将搬迁到立卑。消息确认后,当局撂下狠话:不想去的请离开。结果,英文系的同事当机立断,都转到毗邻的工艺学院(POLISAS)去了。当局这才急了,下达命令,不准讲师再离职。

讲师们早在关丹定居多年,产业、家人、业余的事务,都在这里,要转到那么远任职,可有多不便啊!于是,大家使尽浑身解数,找政坛高层的有之,找苏丹陛下求救的有之,直闯部门理论的也有之。时而带来好消息,但大多数时候是灰头土脸。

折腾一番后,最终尘埃落定——6月份搬迁!华文组选择亮丽告别,耗几千块租用关丹青年中心,来场告别演出。原以为关丹人会同情我们,可容纳千人的偌大的礼堂却只坐了一两百人,气氛比当晚的空调还冷,真愧对当时为我们跨刀的红牌DJ李观发、纪展雄。《小猫搬家》还是让大家乐了:“搬家咯,我们赶着收拾……不搬了,我们……,又说搬了……唉,大人真麻烦!”

搬迁那年,我的三个宝贝分别是二岁、三岁、四岁,太太是律师,也得遵守职业操守,不能说走就走,丢下客户的文件不理。因此,我是只身上路。还好当局体谅我们,允许暂时脱双的单身汉整十人共住宿舍。夜深人静时,有资深男讲师会泪流满面地哭说太折磨人(menyeksa);也有讲师用电话监督留在关丹准备应考的儿子读书;更有讲师狠下心,每天往返(上班8小时,开车8小时,睡觉8小时)。虽然同在彭亨州,两地距离250公里,路况又不好,单程最快也要3小时半。

一晃就17年过去了,同事们大多都退休了。星期五傍晚、星期一清晨的路上,早就不再有并行者,现在落个千山我独行!回想1991年应征面试时,由于表现良好、马来文流利,面试官向我建议,让我进入教育系当讲师如何,我说不,教育系讲师不难找,华文讲师却如凤毛麟角,我还是乐于当毛角。30年下来,试过一个人扛着整个华文组前进,也试过9名同事的辉煌共事。人事沧桑,不变的信诺是我们都坚持要保下彭亨州师范的华文组。

我毕竟是个公务员,身在此山中,便得做好山中的角色,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1/2018

图片说明:
从关丹到立卑有三条路选择。
A是穿越垦殖区,路程比较短,但垦殖区里有牛羊在路上溜达,特别是水牛,喜欢坐在大路上取暖,天黑经过,由于牛皮和柏油路颜色一致,不容易察觉。因此A是属于高风险路。
B是从淡马鲁收费站进入,穿过而连突市区,走一段约60公里的山路到立卑。这条路最好走,但要付过路费RM5.50
C是直走东海岸大道,加叻才出收费站。穿越文冬、劳勿到立卑。远得多,但是路况较好。年底季候风时,我们得留意水灾报道,这条路一般不会有水患。

2019年1月1日星期二

【178】别再让小学生说假话

一名实习生要二年级学生说他们想要做什么。学生甲说他要当警察,因为可以抓坏人。话题一打开,跟着下来的学生都说“要当老师,因为可以教小朋友读书写字”,“要当兵士,因为可以保卫国家”等等。

一轮口头说话训练后,老师让学生把刚说过的话写下。学生不但写,还有时间画画,给他们的句子插画,画医生、画警察。

一个小时后,实习生拿着部分学生的习作本,准备和我议课。看着他心满意足的神态,我故意泼冷水地问他学生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写的句子是他们这堂课学到的,还是他们本来就具备写句子的能力?我们并非那么功利,要学生每堂课都学到具体的东西,而是希望在正规的学习时间中,儿童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学生真懂什么是志愿吗?他们已经知道自己长大要做什么?立愿想当医生的,真是为了给人治病?这些是不是常识性的标准想法?一味鼓吹常识性的写法,学生便养成作文千篇一律的习惯,野餐一定到波德申,忆友一定要有照片掉下来。我们要延续这样的语文学习文化?

明显的,这堂课学生是在学语文,学习如何用规范的句子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学生完成这个任务,老师就释怀,认为目标达致。这样的课型,如果是在教马来文或英文是正确的,因为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掌握二语的使用规则,学会用语言作基本的沟通。可是,这是一堂母语课,岂能如此苟且?

过去的语文教育走的是这样的路子,步入信息时代后,大家都在强调21世纪的教学,不是更该注重学生用语文来培养思维力和表达力吗?训练学生思考和表达,不正是他们迫切需要,并能应用这种能力应付未来吗?

实习生辩说他本来要让学生说说他们想做什么,并说明原因的。岂知最后却演变成大家都那么一致地写我的志愿。我笑说这就是“先说后写”的弊病。先让学生在课堂上习讲,他们很容易便要相互受影响,结果写的东西相当一致。二语的培训才要“先说后写”,以便掌握语文表达的规则。母语课可以省略这一点,因为学生早就掌握说的能力。要把“写”放在和“说”同等的地位,都是训练学生表达的。

我鼓励实习生上母语课,要不就让学生学习思考,要不就让他们学习表达。前者通过听读,后者通过说写。如果是后者,一定要激发他们学习表达自己所思所想,不要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只是学语文,写出规范完整的句子。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母语学习的重点。

《星洲日报·东海岸》30/12/2018

后记:课堂实录与议课记录: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