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长一再强调大学现在采用绩效制,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条件最佳的。其实,大学放弃固打制收生已实行近20年了,并非现在才执行。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教育部随着接过原本是各国立大学(IPTA)开办的预科班课程(Matrikulasi/Asasi),在国内开设了17所大学预科班学院(Kolej Matrikulasi)①。预科班学生不必再考高等教育文凭(STPM)。他们的课程设计、考试制度、考卷批改都直接由相关大学负责,教育部只负责招生。由于直接与大学的课程接轨,国立大学当然优先录取这些学生。根据维基百科的信息,有70%的热门科系如医学、药剂、牙科、法律的学生来自预科班②。这个数据若属实,则中六的学生要凭成绩进入这些科系的机会将更小。“僧”可真的是太多了!
政策上的问题我们小民无能为力,在等待高官改良制度之余,我们还得做更全面的思考,多加考虑新生代的的前途。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观念有必要顺应时代做出调整,过去拼成绩、抢热门科系的时代已经过时了。我读大学的时代,据悉只有马大开办法律系,每年只录取100名学生;现在私立大专林立,法律系毕业的学生通街可见。从正面角度看待,这是良性的竞争,社会更注重真才实学,而不是只看文凭与身份了。法律系毕业的也不一定有工作。
其次,可以出人头地的职业再也不是过去的那几份工作了。美国10多年前便预言未来的10大职业是眼前还没有出现的,而今天排在前面十大的工作则是过去10年未曾出现的③。过早为自己定下往后的职业,然后穷半生精力去追逐,这种观念不但跟不上时代,还把自己的前途给堵死。教育本来有无限的可能。
再次,教育政策中过早挑选学生就读指定的科系的做法也该检讨。许多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被挑选上了,跟了课程一些时候才发现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可惜发现已经太迟,没有回头路了。这样的制度培训出来的“人才”,岂是社会所期待的?我们的教育似乎缺少指引学生内省的内容,以致很多高中毕业生还不知道要为自己的未来作何选择。
教育不该如此功利,该回归到本质,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能力,让他们提高自觉,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洞悉自己的长处,不断开拓和发展各自的潜能才是。“长宜子孙”的匾额不该再悬挂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之中。
注:
①教育部开设15所预科班学院,另2所是吉打居林和瓜拉尼兰的玛拉学院开办。
https://www.moe.gov.my/index.php/my/soalan-lazim/bahagian-matrikulasi-faq
②维基百科马来文版针对这一项曾于2018年8月12日更新。
https://ms.wikipedia.org/wiki/Matrikulasi_di_Malaysia
③ The top 10 in-demand jobs in 2010 did not even exist in 2004, and 65 percent of today’s grade school kids will end up at jobs that haven’t even been invented yet.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5/01/three-ways-to-fix-our-broken-training-system/
《星洲日报·东海岸》26/0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