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星期日

【99】放下身段

“放下身段”是个新创短语,指的是“软化自己的立场,放弃原有的矜持”。宗教师最常引用,比如星云大师便把这个短语跟佛教的“放下”和“提起”联系在一起,提醒大家要先放得下自己的架子,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教育界也常会因为老师放下身段而感动他人,例如校长亲自扫沟渠、老师拾垃圾、教职员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等,都因为身体力行而收到不小的效果。可是,这些感人的事件,大多不是专业上的。如果说学习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我们还是该辨明主次;非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真正要让学习走向更高境界的还是智力因素。同样的,教师放下身段很重要,但如果放下后可以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教育就可以去得更远。

“公开课”就是一个放下身段的专业做法。佐藤学教授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然敢于公开他的课,让别人观摩,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优秀来自闭门造车,私有化学生,他是不能认同的。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评估,如果只是自我定位,肯定是不足的;更何况习惯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会让自己停滞不前而又不自觉。

上公开课需要勇气,最先的勇气就是放下面子;敞开教室大门的同时,也敞开心胸,听取别人的看法。我们所处的生态还不习惯这点,总以为批评就是恶意的,所以要捍卫,最终的立场就是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做法;再不然就是跳向另一头极端,处处逢迎别人,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

面对批评的正确态度是先仔细聆听别人的意见,再琢磨他人提出意见的原由;不要犯上瞎子摸象的毛病,急着捍卫自己的看法,不肯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在教学实践的道路上,我们都是瞎子,在摸着大象身体的局部。敞开心胸,懂得从多个角度思考,恰当的整合,才有助我们看清全象。

教学本无定法,所以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更好的教学。一堂公开课下来,可以给我们思考的空间肯定很大,别人的意见是最好的参照,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更好!

《星洲日报·东海岸》25/06/2017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

【98】在体育馆上课

前年,浙江大学一位老师邀请我到杭州参加“千课万人”,要给小学六年级学生上课,用大陆教材,而且是三人同课异构。我虽是老牛,却仍有初生之犊的豪气,便答应了。心里想得简单,志在学习嘛!

岂知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趟行程大大开拓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教学经历。我真没想到体育馆除了观看球赛、观赏歌舞之外,还可以用来上课。更妙的是,上课竟然可以吸引数千人同时观赏,课后互动。主办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除了大屏幕帮助大家看清教学过程外,还让看课老师通过手机短信传达他们的看法,并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一些教育专家和专题记者也受到邀请,即席点评或撰写报道①。

我极为赞赏这样的教育生态。这个活动已经办了15年,每一场都吸引上千人参加;教师们是主动在网站报名,而且缴费不菲,八百元还只是报名费。当然,一个活动办得成功后,一定引来众多效仿,这样的大型公开课现今到处都有。这促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大家竞相打造品牌,让自家的活动办得更好,更具意义。

我在国内积极推动公开课多年,从没有想过可以这样做。此前,在网上读过许多文章,知道大陆的公开课有利有弊。这正常不过。就像手机给人带来极大的便利,其辐射却也给人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作用,乃至抗拒时代的前进。我们坚持推动公开课,取人之长,以打造新的教育生态。我们打着“常态公开课”的旗帜,要求课上得务实,要以学生为本位,拒绝表演,不求剧场效应,只求学生上课上得开心,有所学习。不过,这样的活动非常被动,要受邀才得以进行,效果并不彰显。

其实我们倡导教学也要公开,概念取自中国,理念却源自日本佐藤学教授。佐藤学教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轴。学习共同体有三大哲学:一是公共性哲学,指的是教室必须是开放的,教师不宜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私有化,走向封闭;二是民主主义哲学,即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角,注意个人的尊严的同时也要尊重多元;三是追求卓越的哲学,要向最高的目标挑战,对质量的追求,实现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

“千课万人”之后,我还受邀到中国其他地方上展示课,成了“名师”。

我觉得我们大可化被动为主动,打造更多平台让老师们开拓视野,改进教学。类似“千课万人”的活动,是可以引进我国的,目的是先改变大家的观念,公有化教育,敞开教室的大门,也敞开心胸,追求教学上的卓越!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6/2017
注①:有关活动报道,可以参看以下链接: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408



2017年6月14日星期三

马版《俄罗斯娃娃的秘密》序

每个人都是俄罗斯娃娃

道德教育如何传授?过于注重外显行为的教育,一定要孩子说出老师所传授的价值观,才算任务完成。于是乎,我们的教育往往就变成只有耳朵和嘴巴的距离,耳朵听了,嘴巴说出,就此了结。问如何帮助盲人,一定听到牵他过马路。想都不必想,一个标准答案自然流出,满分!

因此,大家开始反思,该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可是,一切似乎依然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说者谆谆,听者藐藐,效果并不彰显。

要如何让观念转化为一个人奉持的价值观?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荀子告诉我们:“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就是不要让一种价值观成为耳朵和嘴巴的距离。荀子又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要让一个观念成为一个人奉守的法则,就要让这个观念进入到心里,而且是要触动其心灵,让他深受感动的。

如何做到这点?阅读。因为只有阅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不管是听读还是看读。当然,看读的自由自主更强,对所读到的,可以反复吟咏,可以暂停而先思考,其效果比听读更强。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在推动儿童教育与文化的活动上,首先就是倡导阅读。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看书,自己去体会书里的奥秘,感受文字的玄妙与魅力。我们相信,如果孩子们心里有感触,就会思考;思考就“着乎心”,然后“布乎四体”。
以《俄罗斯娃娃的秘密》为例。这本书是程玮老师的作品,取材很棒,叙事很流畅,语言很优美,揭示的主题更是深刻和重要,堪称是中文儿童文学中的瑰宝。

俄罗斯娃娃,像个不倒翁,画面是俄国小女孩,特别的是它内含乾坤。打开一层,里面有个较小的娃娃,一层一层打开,一个比一个小的娃娃一一出现,可以有整十个娃娃藏在一个木娃娃中。创造者真是妙手匠心。

这样的一个玩意儿,象征意义却非凡。人生不也是如此,可以让我们层层探索,步步深入?生活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不管是自己或是他人,都是多面的。一个快乐的外表,里面也需藏着的是忧伤;一个强硬的汉子,内心也许却是最柔软的。自己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更有待发掘。

程玮老师就是发现了俄罗斯娃娃的秘密,然后用流畅的叙事手法给我们讲一个任何人都看得懂的故事——发生在夏洛特和玛娅两个小女孩的家庭故事。

儿协在整本书读书会中,让孩子们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甲说:“其实每个人都是俄罗斯娃娃,藏着很多的秘密让我们探索。”四年级孩子,说出了哲学命题的话。乙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个安静角,让心情平复。”这是五年级孩子的领悟,学会了尊重别人。丙说:“我知道了人不可以只看外表就断定别人的性格。”这孩子学到了不要只看表面就做出判断。

更吸引我的是一个小女孩说:“如果不是读书会,我看书也只是翻过。但是,经过老师们的陪读,我发现了读书是那么有趣,这本书很不简单,原来它藏着那么多的秘密值得我去探讨……”这就是开始会读书的表现。

儿协走过的路,是我们不断积累的经验,还真让我们发现教育原来也是俄罗斯娃娃,可以让我们一层层往更深处探索。
一本好书,一个奇迹。孩子们需要阅读,而且是阅读好书,才学会思考,学会去探索人生。

知悉社区关怀工作室要出本地版的《俄罗斯娃娃的秘密》,甚喜!是为序。也希望他们会给我们引进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书籍,改变我们这边的学习风气。

29/03/2017

2017年6月11日星期日

【97】我们谈的是语文教学

网络流传两个吸引力华社关注的视频:马来学生在北京用华语辩论,马六甲华小有马来女教师教华文。遗憾的是,关注偏离了焦点,情绪多过理智,理想超越现实。情绪的是站在种族的角度看问题,表示抗拒;理想的则是站在国民的角度看问题,表示支持。

语文的学习和应用是复杂的。一个人最初接触的语言,我们称为“第一语”、“母语”,除了特殊原因一般上它也是“民族语”。在母语的基础上学习第二、第三,乃至更多种的语文,通称“二语”学习。

母语是“习得“的,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潜意识地获得语言。二语是“学习”的,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掌握语言规则,并逐渐转化为交际的能力。

小学提供的语文学习,要分清母语和二语的学习,让儿童用正确的模式学习语文。就母语学习来说,第一堂课就可以让儿童自我简介,因为这是“自然”的沟通;但二语就得循序渐进,从“学习”词汇开始。然而,二语掌握到一定的基础后,是可以采用“习得”的方式学习,同样可以和母语的学习并驾齐驱。就像英语,我们的学习都是从T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入门,但高度却可以和英国人并驾齐驱,关键是,要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学习。

国际间订立的英文学习水平称CEFR,共有六级(A1,A2,B1,B2,C1,C2),不分母语和二语。如果达到C1级(第五级),是合格的英文老师。中国迎合这个趋势,却以汉语水平考试(HSK)为标准,把HSK的六级和CEFR的六级对等。但HSK摆明是二语教学,其要求和高度是不一样的。法国和德国就率先否决这个划分,把HSK的六级降为B2(四级)。

回到华社关心的问题。马来民族可以在华校教华文吗?当然可以,如果他达到语文教学的水平。马六甲马来女教师符合这个要求,因为她受过完整的华文教育,学习是经历“习得”的。马大中文系早年有位邬拜德剌老师,我们向他学习孟子和论语。在北京的马来学生,学习的是国际汉语,是二语的学习,中小学未曾受过华文教育,他们是不能当华小的华文老师,但担任国小的华文班却是绰绰有余。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6/2017





2017年6月7日星期三

【96】理念决定高度

前年我应杭州“千课万人”的邀请,在三千名中国教师的面前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公开课——《最后一头战象》。和我“同课异构”的还有大陆名师何捷和台湾名师葛琦霞老师。

我的课没有按计划上完,自觉不是很理想,但是反馈却令人鼓舞。除了来听课的老师给予正面的回应,一些评课专家如南明教育集团的校长干国祥、《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陈金铭(阿牛)等,都因此和我结为深交。之后,干校长还邀请我到温州和他作同课异构,一同给学生上《春江花月夜》。

“战象”这一课,去年我受云南大学邀请,到昆明作示范教学;今年我又受中华文化促进会儿童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到北京和杭州与何捷再进行同课异构教学。中国教育界对我的教学的肯定,给我很大的鼓舞。我做了自我剖析,觉得我受邀请到多地“作秀”的原因有几个:

其一,我的语文教学观和对阅读教学的想法,是可以和大陆的名师对上谱的,交流时会有思维的激荡。我敢于打破惯性思维,确立母语教育的新方向。

其二,我的课型表现出思辨的特色,不让学生当个被动的语文消费人,只是吸收老师强制灌输的知识。思辨是学习的最基础要求。

其三,对课文敢于作批判性的接受,不是一味盲从。在认知思维上,这是属于高阶的思维模式。

其四,作为高教老师,我勇于放低身段,直接面向小学生,并与一线教师切磋教学。这在中国大陆也是少见的,上公开课的多数还是小学一线老师。其实,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希望可以通过实践去印证我的理论,尽量做到知行合一。

前三项,我在国内已经传授给众多弟子。尤为庆幸的是,他们大都青出于蓝,表现犹胜于我。第四点却是我独有的条件:我的身份、学历、经历,不是学生短期内可以企及;我的视野和理念,更决定着我可以攀登的高度。

我本就属于反思型的教师,对所做的保持高度自觉,并擅以调整自己。三十年前在中学教学时,我并清楚认识到我进班上课一定要做足准备,绝不马虎塞责。我的课,哪怕是同一课题,所讲的也会做出适当调整。因此,对我而言,我永不会满足自己的表现,我追寻更好,没有最好。

岁月不会宽待任何人,人更不可能不被取代。我常引用非洲谚语说:“要走得快,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大家一起走。”因此,我现在所做的,不只是自己的成绩,而是培训出更多具备视野,有崇高理念的接班人!我始终相信,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帮助他人成功。我期待看到更多出类拔萃的新进教师!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