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

当虚拟世界取代道德现实——生命教育的呼唤

昨天(14/10/2025)一起校园悲剧震撼人心——一名14岁少年刺死了16岁的女同学。随后社交媒体流传出他曾留下的几页文字,内容显示出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思维方式:他似乎生活在另一个虚拟世界里,生命在他的眼中已失去应有的重量。

这不仅是一场悲剧,更给现代社会敲响了警钟——在数码时代,道德现实正逐渐被虚拟现实所取代。

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虚拟与现实的交错

当今的青少年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现实与虚拟。

在虚拟世界里,死亡可以重生,暴力可以得分,身份可以随意更换。但在现实世界里,他们却发现不能随心所欲,一切显得被动和受限制。如果孩子缺乏生命的引导,虚拟世界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在游戏世界里,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是毫无生命的存在,一旦这种观念被带入人际关系中,第三者便不再是有感情、有痛苦的生命,而只是一个可以被消灭的代号。“怎么样NPC们?完全是我赢了!没错!是我!赢了!”道出了电玩玩家的心态。这样的价值观,显然与现实世界冲突,它无视客观存在的生命体,更谈不上尊重与呵护。


二、同理心的流失

科技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

然而长期浸淫在暴力与冷漠的影像中,孩子的同理心会逐渐被削弱。语言中充满了胜利、征服、消灭的词汇,缺少了感恩、怜悯、同情、谅解等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词汇。若加上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生命价值的培育,那么社会的根基也会因此动摇,悲剧会经常上演。

这让我更加呼吁应全面推广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孩子重新体认生命的可贵,学习感受他人的痛苦与快乐,学会在纷繁的世界中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成年人责无旁贷地应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真实的体验机会与空间,避免他们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


三、教育者的使命

教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是教书,更是点燃心灵、引导成长。在新时代,教育者必须重新找回育人的初心。也许近些时候的一些事件打击着教师的士气,但我们更需要有“西西弗的心态”(我早前的一篇文章,https://wongsienbiang.blogspot.com/2014/12/358.html ),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荒谬现实中去发现美,发现力量,持续我们的工作。

于是我想:

学校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各学科与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关怀与尊重。

教师除了掌握数码教学技能,更要学习情绪识别与道德引导,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写日记是个很好的交流。

学校应营造一个更安全、被理解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关注与被接纳。更好的沟通渠道是有必要建立起来,教育者不应自居于道德的至高点,而应以平等与理解的姿态陪伴学生成长。权威式领导策略必须调整。(在中国,曾经看过一所学校在一个角落设置一堵墙,校长说这是给学生涂鸦的,没有闭路电视,不会秋后算账,学生要写什么都可以,任由发泄。学校会定期粉刷这一堵墙。)


四、走向未来的教育

AI与虚拟科技正在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无法也不应抗拒科技(我常想起Mark Schaefer说的:它不仅在敲门,它已经踹开了门、翻你的冰箱,还重新布置了你的客厅。)但我们必须更加人性化来引导科技。

未来的教育是人际协作的,教育应该培养能与科技共处,而非被科技吞噬的一代人。他们懂得使用AI,却不失去真实;能玩游戏,却不失去同理心;能用代码构建世界,却不忘记生命的价值。

唯有通过生命教育,我们才能守护一个有温度、有良知、有希望的未来。

【15/10/2025】


2024年6月18日星期二

融合智慧 · 共筑未来 (上)

绪言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结合三章理解,”道“乃是宇宙之本源,然而,它却是混沌的状态,是”无“。无中生有,有之后,我们逐一给它们命名。表面上看,好像利便了很多,但若从有要去认识无,往往却要迷失其中,不得其旨。

”教育“何尝不也如此?它的本质是传递智慧,照亮人生,但为了更有效做到这点,我们也”无中生有“,有了很多教育的名堂。这种种名堂,导向的应该就是教育的本质,但我们却也往往迷失其中,不得其门而入。 释名 之一、智慧 智慧有很多定义,有者更细分为智力、智能、智慧的差异。

今取佛教智慧(prajna)** 的定义说明。 《大般涅槃经》提到四依法,其中一条是”依智不依识“。《大智度论》诠释这句话时说:”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 识是前六识接触外境而产生的识别,但求乐(安逸)为目的。智则不同,智有分别善恶之作用,所以善于抉择取舍。从这里我们知道智有辨别善恶、对错、黑白的功能,不是只凭感官所驾驭。我们要依的是智,而不只是识。 从智慧有分别善恶的能力看,智慧和聪明是不一样的。

《维摩经抄》复言”转识成智“,对照前者,也是指转六识为智慧。不过,现今这句话很通行,且按世俗的理解,把”识“解释为”知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曾刊载徐超富的文章:《 转识成智:现代教学的认知价值追求》。

可见智慧和知识是有差别的,知识只是让我们知道是什么,智慧却可以协助我们判断该做什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过江舌战群儒,曾批评江东诸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正好说明拥有知识和拥有智慧的差别。

教育的初心就是传递智慧。智慧有何特质呢?

我认为其一是要有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可以是外挂的,也可以是内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昌明,知识已经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您可以上网,拥有device,就可以获取知识。内化的则不然,是您在消化知识后得以融会贯通,成为您个人的精神财富。

其二智慧拥有判断力,明辨是非、黑白、对错,善于作出抉择,知道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其三智慧会拥有行动力,也就是在判断和抉择之后,付诸行动。如果不行动,拥有再多知识,善于判断,依然等于零。所以,我们都尊敬”做事“的人,因为他们善于应用他们的智慧。 以这些为目标来做教育工作,岂不是更有意义? 今天教育的花样很多,若不明其本,恐怕只能在枝末上打转,但知”名“,而不知其”道“,只追寻”有“而忘了”无“的价值。不得不慎。 其二、融合 融合,早期亦称综合,又称统整。 英语是integrated,我问ChatGPT,哪个中文翻译词较好,机器竟然先给我分析,然后才告诉我答案。超强!(见下图)。

陈怡倩在2017年出过一本书——《统整的力量:直击STEAM核心的课程设计》,非常值得参考。题外话:这本书我是在吉隆坡Kinokuniya书局买到的,我仍有印象。上网查询,发现他们在2019年就放上脸书推介。可是,到了2024年的今天竟然是没有人Like过,远比我的猴子像还不如。

此书用”统整“一词。它详细分析了STEAM的课程设计法,强调了跨学科统整的教育理念,并介绍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和创意思维的结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557475

上午许斗达博士说了一句极富意义的话——人文一直都与科技同在,何须强调融合?

话虽如此,凡夫依然是在轮回之中,所以今天注重这个,明天可能又转向,后天又来个轮回,回到昨天所注重的。教育也是如此。智慧本是说不清的,不在话下,是混沌的一片。后来仔细分工,分出了好多学科。学科多了以后,就形成了”碎片“式的学习,一些学生强于化学,疏于物理;一些学生语文强大,数理贫弱。于是,我们造就的人才,都是单方面的”专家“。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就和程教授所说的功名话语、经济话语相应,人类被物化,成了追逐胡萝卜的驴子。当有觉者的发现碎片化学习不尽如人意,便倡议跨学科的整合,力挽狂澜于既倒。

科技的进步亦冲击着教育。最初提出STEM,强调数理和科技的重要。渐渐地发现这个趋势有危险,培育出来的人才或会缺少人文的素养,加激人类的物化。于是,在STEM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A,成了STEAM。从STEM到STEAM,是个逐渐演化的过程,这是我今天谈融合智慧的重点,不过我不细分其演变,只是点出为何它要演变。

下来的ppt,其实我是叫ChatGPT帮我弄的。

我是这样玩的:我先和它对话(友情提醒,如果你们要充分利用ChatGPT的功能,不要只把它当着Google般给您答案,要当它是个人,是个学富五车的老师,紧记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教诲,好好和它对话,它会很有耐心跟您对谈。我和它讨论STEM,STEAM,还有它的演变过程,哪个年代,有何具体成果,有何缺失,如何弥补……半天时间!

过后,我要求它用Graphic Design 把我们讨论的一些对比情况展现出来,它三五秒便做到。我不必做笔记,便有了纲要。最后我得寸进尺,要它把我们讨论的重点整理出ppt,它也完成任务。

谈融合智慧 integrated Inteligence,我们是迈向一个新的纪元,人机协作的时代已经到来。请不要抗拒机器的进步,反之要善用它,让它成为我们学习途径上的得力助手。





2023年12月31日星期日

再见2023年

 2023,竟然没有在这里发过任何一段文字。

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

【佛164】妙香姐,一路走好!期待您乘愿再来。

        妙香姐是彭亨佛教会多届妇女组主任。去年改选,我们曾经游说她改任福利组主任,因为她是关丹希望社群(Harap Kuantan)①的会员,不单参与,还曾经协助组织过活动。这是一个关怀社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但,她最终婉拒,她选择留守厨房为大家准备食物。我告诉她:“这也好,不过除了厨房,希望您也带领妇女走出厨房,举办一些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活动。”

 万没想到的是,平时没有明显病痛的她,却突然离我们而去。雅珍姐说:“妙香姐走了……永远永远再也听不到她的轻声细语。……佛教会近来办的大小活动大厨一定是她,清晨6点前就看到她赶着买热呼呼的糕点让义工早餐吃得好。是的,一个热爱身边人,且不懂爱自己,一个爱美食的人,很用心煮给大家享用。一个不会拒绝别人也不敢说‘不’,你们看到她的细心?你们看到她承受的压力?还是看到她的爱唠叨?一个那么细心的人每样东西都要做到最好为止。”

这是很好的“看见”。妙香姐从陌生做到熟悉,对厨务已轻车熟路,可以很好的打点一切。今年开始,有什么问题,她会通过手机给我留言,告诉我一些该调整的事务,当然,偶尔会发发牢骚。但,牢骚过后,她又承担起她的责任,从来不对外宣泄。

其实,在佛教会里,这样任劳任怨的人很多。比如说我们的执行秘书,最近罕见的请了一个星期病假。若非传染病,平时她是不会拿病假的,一年工作365天,一天24小时她也不会埋怨。原本她已经痊愈要来上班,但获悉妙香姐往生,她又垮了,多休息了两天。又如我们大众的“妈打”老会长,80多岁了,总见她穿梭佛教会各个角落,为大众提供最好的学佛因缘。再如我们的拿督,企业家的工作何其繁重,却尽量每周赶回关丹来一次,唯一目的地就是佛教会,看看哪里的建设还不完善。雅珍姐本人也是如此,佛诞插花,花草不够,她主动去采去买;人手不够,她去找去拉。

就是这样的善缘,使我们每个人团结一致,为了佛教会,为了大众可以接受佛法的熏陶而付出。要知道,我们都是居士,都有家庭责任要承担。不要告诉我,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一直在佛教会跑上跑下,家里的孩子不会心疼,不会劝老人家多休息。不要告诉我,一位守住岗位近50年,半夜佛教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第一时间便会赶到去处理的执行秘书,不会承受家人的劝告退休。也不要告诉我,一个企业家为公益全心付出,不会影响他事业。

看见是好事,可以激励我们更加珍惜;被看见也是好事,可以彼此取暖,相互关怀。多一分勉励,少一分牢骚,是团体健康成长的重要信念。

这样的一种因缘,是长时间慢慢积累下来的。谁不喜欢养花种草,打牌看戏滑手机?就因佛陀,就因佛法,我们一直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在同一屋檐下为大众服务,为和谐社会而努力。虽然,我们年华都已老去,体力已大不如前,但只要仍有一丝力气(想到已故老会长何振森居士,百病缠身下只要一恢复体力,便想尽办法到佛教会,一步三喘气地巡视佛教会,确保一砖一瓦,一滴水一盏灯都可以惠利大众),我们还是乐意去做。不为什么,就为了续佛慧命,让佛法常住世间,利乐有情。

年轻的您,是否愿意和我们携手这样做?我们非常期待,也会非常感恩,如果您也学习付出。

注:

① 关丹希望社群(Kuantan Harap)的主页

“渐修顿悟”系列之164

18/10/2022



2022年8月31日星期三

【佛163】也谈南無党

 “渐修顿悟”系列之163

31/0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