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星期日

【100】比较是最佳学习方式

甲上了公开课,乐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从评课老师到听课的同事,都小心翼翼地提出看法,唯恐伤害其自尊。这样的评课,有个名堂,叫“你好、我好、大家好”,结局是皆大欢喜。

乙上了公开课,仿佛就是一名厨师炒出了一道菜,愿意听取大家的反馈。菜肴上桌后,大家任意评点其味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乙心想,这样没有焦点的意见,倒不如自我评估更好。

丙和丁也上了公开课,他们上同一篇课文,各别构思。这仿佛是两道同样名称的佳肴上桌,让大家吃后加以评述哪一道菜做得比较好。虽然是食客们主观的看法,但却值得参考,看看大家的口味趋向。

若干年后,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表现却是原地踏步;乙靠自己的反思力,不断改进自己,但进度有限;丙和丁却因为常听取大家聚焦的讨论,并在比较之中掌握更好的构思与技巧,成了明师。

学习本就如此,要能放下身段,接受他人的批评。批评有多种,有漫无焦点的批评,有主观的判断,有不着边际的论述等等。最好的批评,是有针对性的聚焦批评;要让焦点集中,最好的就是通过比较。

《史记》和《汉书》同是史学巨著。如果分开阅读,读后评述,你会天花乱坠地吹捧作者的史观,仿佛他们都是开创者。两相对比,你才会深入体会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观有何不同。班固虽然引述很多司马迁的材料,但却善于取舍,绝对不是文抄公。有人以为各人有各自的优势,比较对当事人不公平。这是不懂学术为何物的观点。司马迁和班固,一前一后写出相似的文章,孰优孰劣,自然可以根据文本加以评析。走过岁月,历史依然让班马齐名,可见批评他们的文章并不会贬低他们的史学家地位。

同样的道理,在同课异构的公开课中,通过比较,我们看清哪种构思更加契合文本的原意,哪种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并不是在断定哪个老师较强,哪个老师较弱。或许我们习惯了考试,总是注重排名,而忘记了评价得失优劣,在反思检讨中向前迈进。

比较,不过是帮助我们的思维更加聚焦,有针对性地去思考而已。

《星洲日报·东海岸》02/07/2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