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面向21世纪的教育”工作报告时,执行长强调“把学校教育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打破我过去一直认为“手段”是贬义词的想法。
为某种目的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都可以是“手段”,无关褒贬。这之后,我在处事时,更关注到底这是手段还是目的。例如把吃饭当目的,吃饭时就专心吃饭,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什么甜酸苦辣都吃得出来;倘若把吃饭当手段,背后有诸如延续生命的更高目的,那么吃些什么就不重要,囫囵吞枣也无所谓,只要目的达到就好了。
“把学校教育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说法就很有意思。如果学校教育是目的,上学的当儿,孩子就该完成教育的任务,而不是等到日后;如果是手段,学校则是孩子们为将来而作准备的场所。前者会注重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后者则是站在权威的角度希望孩子学好,学遍一切日后有用的东西,过程可能是痛苦而乏味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是据此划定教育的四大支柱,强调学校该让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自我实现①。过去的教育偏重灌输知识,认为那是孩子长大后必备的资粮;现在的教育注重孩子学会方法,懂得自学,具备能力应付日后的生活。从“学会知识”转变到“学会求知”,这是学校角色的转变,也是手段变目的后的转化。
第二语文教学把阅读视为手段,认识字词才是目的;母语教学则把认识字词当作手段,阅读才是目的。把阅读当目的,我们才可以通过母语去认识这个大千世界、认识多彩人生、去思考活着的价值与意义。
辨明目的和手段,还可以帮助我们如何教学。例如朗读,可以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如果是手段,我们是希望通过朗读感受文字的情感;如果是目的,我们是要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者注重的是内涵,后者注重的是技巧。
现在您读我的文章,若是想了解我的想法,那是目的;如果您想找出我的缺点来批评我,那么阅读我的文章就变成一个手段了。
注:
① The UNESCO's Four Pillars of Learning: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
《星洲日报·东海岸》15/10/2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