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语中的,不愧是浸淫教育圈多年的前线工作者。
“各行其是”的确是教育界的尴尬。上层的计划,往往因缺乏实战经验而不自觉离地;下层的执行者,却因没有宏观的视野,只好像厂工般执行任务。高质的教师可以按计划培养达标的“产品”,只有少数自觉力高的可以打造人才;中质或以下的一般只能照章行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惯性的操作形成了一个个舒适圈,难求改变。一旦有变,“又来了,可以不要那么多事吗”或“请直接告诉我该做什么”是最常听到的反馈。
我比较幸运,30年的执教经验,常有机会接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得以参与各部门的会议学习,培养了相对宏观的教育视野。因为怕离地,我常下水,与一线教师共事,希望借此以行动印证理念,实事求是。
我是母语的捍卫者、教育的虔诚信徒、儿童的呵护人。由此建立起的三观①,让我一直在从事着儿童的母语教育工作。除了理论的阐述,我也以行动作为案例向各造讨教。我坚信唯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有效施行教育②。
我谈工业革命,是希望大众要意识到必须遵循教育的转变而改变自己,固步自封的教育将剥夺新生代的明天。我论母语教育,是希望大家不要只陷于民族情感窠臼,坚持母语学习,确保华小永续经营。我说儿童,是在呵护他们的成长,希望大人多考量他们是特殊的一群,给予他们本应有的良好学习环境。
宏观抒发难免多有纰漏,因此,我接受各学科的专家给予斧凿指正③。微观的操作例子,也只为便于讲解,给自己所思考的做具体说明,并非要作为实施的典范。课例本该多元,若把握大方向,是可以通过各自的操作来兑现,这绝对不是一人一例可以完成的。
注:
① 这里指的三观是:语文观、教育观、儿童观,三者互为牵连。
② 这是一种接近宗教家的情怀,参阅拙作:三转法轮。
③ 我是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谈AI,谈语言学,谈儿童文学,乃至谈教育,纯粹是以我的思考尝试融合各家重点,使之成为一套可行的策略。
《星洲日报·东海岸》26/07/2020
今日应朋友之邀,正好提到自己缺少大局统筹和围观处理能力的问题:
回复删除华文科委会主任尝试通过推动班级阅读活动及出版书写自我心声的《我手写我心》期刊带动语文教育观念的改革,让华文教师和同学们了解和体会到阅读儿童文学的趣味与意义,以及打破以往强调书写范文式作文及只为交功课而写作文的作文观念。然而,华文科委会设计活动时,未组织起一个策划小组。这除了导致活动欠缺系统和持续性,也造成其他华文教师未能深切感受到活动的意义。为了改变这一个局面,华文科委会主任不能再靠一己之力推动活动,或者要求教师抽出时间配合推行活动而已。华文科委会主任必须向每一位华文教师们讲解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便组织起一群共同推动华文教育改革的策划小组,共同策划和推动教育改革。为了打破这一个局面,华文科委会主任必须列出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略,以让所有华文老师们清楚了解改革的方式和其可能带来的意义。如此,教师在明确意识到旧有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合时宜,并且了解到现有一套可供操作和实验的参考活动建议之后,才可能勇敢地跳出原有的教育舒适区,尝试不熟悉教学方式,推动教育的改革。
可以和有关科委主任交谈,表达您的看法。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