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考量这是给外国人看的课,所以教师作秀的成分极大。课中他扮演的是组织者,课前做个简单的交待,便让学生分组讨论。过后学生表演他们讨论的成果,教师给予点评。
这样的课,不懂汉语的观课者会觉得很满意。这就像我们在国内经常和一些同道争议:看课不能只看过程,还得看内容。如果连课堂语都听不懂,看课就沦为外行人般看热闹,无法真正领会教学的作用了。
我关心的是:学生课后学到了什么?抑或他们只是配合老师的指示,做了一场令大家都满意的表演?
且听我揭示其内容,大家再来评断:这堂课上的是《西游记》。教师课前简略介绍这部名著的文学史地位,然后问学生最喜欢书中哪个人物?学生自由说了后,老师要他们演绎书中的一个情节,以展现他们最喜欢的那个人物。教师的点评都是正面和带鼓励的,如表扬某某同学演得好、某个句子说得很棒等等。
问题是:我留意到喜欢猪八戒的在演大闹天宫,喜欢唐僧的演三打白骨精,喜欢孙悟空的演真假悟空。他们的表演也不完全根据小说,杂糅了电影的情节。
教育家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主张①,以说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升华到一个稍高于他本人已可以做到的水平。从最近发展区出发,完成的任务才是真学习。这里的关键词是指导和升华。
上述的课例,教师只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操作,忽略了师者指导的角色,更妄谈学生的升华了。
指导不是指教学生如何演戏,而是让他们思考在点子上。如三打白骨精,妖怪先后三变,她考量了什么?如果把三变的次序打乱可以吗?孙悟空固然以不变应万变,总归就是打,但唐僧却不然。唐僧的内心在孙悟空的三打中,起着怎样的变化?我想,这些不只是思考的问题,学生还得回到文本再三琢磨考量,才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如果教师提供这样的学习支架,学生是不是可以顺藤摸瓜,攀越学习的一个高度?哪怕是小小的也好。
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都具备说话的能力,表演实在不见难度。上课若尽是在原地打转,迎合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那么上学的目的是什么?
注:
①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理论可以点击链接参看。
《星洲日报·东海岸》02/08/20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