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96】萧何的智慧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他们三人对刘邦的大汉江山的建设,都出过不小的力量。可是,三人的命运却孑然不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独有萧何当官终老。

萧何如何能够保身?这是他的智慧使然。

说起萧何的智慧,最为大家熟悉的是他的慧眼识英雄。当年刘邦被困在汉中时,韩信前来投靠,却始终不为所用。萧何认定他是将才,力劝刘邦重用他,刘邦总是不置可否。眼看英雄无用武之地,韩信便失望离去。萧何听到韩信离开,十分焦急,没有禀报便上演“月下追韩信”的一幕。刘邦初时还以为萧何离他而去,正感失望和恼怒之余,萧何回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邦接受萧何的推荐,委任韩信为“大将军”。与其说刘邦赏识韩信而重用他,不如说是刘邦因为怕萧何再离开而勉强任用韩信。

不过,在历史上,萧何最大的贡献是保存了秦帝国的珍贵文献。萧何在追随刘邦起义的群体之中,是出身比较高的。《史记》说他“以文无害”,意思是他能为文书而无疵病(杨树达 《汉书窥管》)。就是这个背景,使他在刘邦攻入咸阳城后,不随众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而懂得进入相府取走“律令图书”。萧何取走的是什么?《史记》有交待:“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可见,萧何取走的都是秦朝保存的重要档案,譬如统治区内的山川地图,国内的交通要塞,各地区的人口数据,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日后管理江山的重要资料。当大家都陶醉在胜利后的掠夺的时候,萧何却冷静的悄悄收起“不值钱”的文献,这是他过人的智慧使然。

这种智慧伴随着一个臣子,有时候是危险的。特别是跟随刘邦身边的人,若处处显露自己的处事智慧,更容易丧命。萧何却“奇迹”般存活下来,而且地位不变,这又是另外一种智慧了。这种智慧古时候叫“明哲保身”,今人则称“老二哲学”。

我们看看萧何如何避免功高震主:

汉三年,萧何在刘邦和项羽斗得天昏地暗时,尽遣“子孙昆弟能胜兵者”到前线去相助刘邦,解除刘邦对他的怀疑。汉十一年,刘邦带兵平定陈豨的造反。正在忙于军事活动的刘邦,却突然“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增封他五千户人家,还派遣五百人的卫兵队保护他。萧何并没有因这番优厚待遇而高兴,相反的,他听从召平的建议,推辞一切的封赐,还把所有家产捐出来佐军,以安刘邦的心。

最绝的一次是汉十二年黥布造反的时候。萧何原本还是依样画葫芦,“悉以所有佐军”,可是后来发现刘邦对他的怀疑,还因为他多年来“得民和”,怕他利用人民的支持造反。对此,萧何竟然一反常态,“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违背良心去干有损名声的坏事,什么低价收购啊,赊欠百姓的,多买田产,大兴土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横征暴敛、贪得无厌的恶棍形象。果然,后来刘邦平乱回来,接到很多老百姓的告状,知道萧何已经“失民心”而不再对他有所顾忌。

自污以换取信任,破坏形象而求自保,萧何实在有过人的处世智慧。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3/05/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