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的新春贺岁短片中出现书写“吉”字的镜头。
没料到的是这个镜头后来却引发争论,盖因主角把“吉”写成“土口”,而不是“士口”,也就是说第三个笔画比第一笔要长。
这显然是个错字。
按照汉代许慎整理的按部首归类的最早一部词典——《说文解字》,“吉,善也。从士口”。清代段玉裁的注本没有增删,表示没有异议。
甲骨文出土后,我们有更新的资料。字形是上端像兵器,下端则是盛放兵器的器具。两个部件合起来,表示把兵器放入器中不用。按照许慎的注释法,“从士口”表示这是会意字,然而何以是“士口”?许慎没有说明,段玉裁也没有说明。倒是甲骨文出土后给我们解惑了。如果说上面的是武器,当然形状是上大下小,才能套入器具之中。武器不再用,则表示战争减少,人民不再有危难,这是“吉祥、吉利”的意思。
因此,毫无争议的是“吉”历来都写作“士口”。
画面显示“土口”是用毛笔写的。有人因此说:“书法没有错字,可以按审美的观点做出调整。古人写字往往就是如此。”这样的说法,表示说话的人有墨水。墨水是有了,但是审美观却有问题,需要颠覆三千多年的传统,“土口”看来比较均匀工整么?
该追究的是给首相准备字范的人,何以设下这么一个坑?
不过,“土”和“士”是曾引发混淆的。早前有人在“法情”教育论坛问:“请问‘庭’字的‘壬’是‘上长下短(士)’,还是‘上短下长(土)’?我自小学习的都是“士”,现在才发现课本和笔顺练习簿都作“土”。用电脑输入的字历作“士”,可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和篆书字库,却发现是‘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这样回答:
《四部丛刊》收录的《说文解字》载:“壬:善也,从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凡壬之属皆从壬。”
根据许慎收录的篆文,写法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土”,是会意字。字形比较倾向“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的说法。段玉裁为此作注曰:“此说象形。与前说别。上象挺出形,下当是土字也。古土与士,不甚可分如此。”
段玉裁这句“土士不分”,可把我们害惨!到底是“士”还是“土”?这恐怕难以说明了。
不过,段玉裁虽有此说,古书一般都把“壬”写成“士”,不是“土”。这是一种语言的使用习惯。所谓约定俗成,既然已经“成”了,就不要乱改,否则要制造混乱。
如果文字的划一工作草率行事,强求规范,那将是多么大的一个工程,多少的书籍要改版。
就让我们保留“人士为壬,士口为吉”的写法。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5/03/2013
学习了^^(tsb)
回复删除多多指教。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