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课本收录了《空城计》一文: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如何抵抗敌军,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士,一半也运粮草去了。众人听说司马懿的军队快到了,都心惊胆战,不知如何是好。
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他还叫人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拿着扫帚、簸箕,打扫街头巷尾。他严厉警告,魏兵到了不许乱动,不守军令者,立即斩首。诸葛亮吩咐完毕,就带上丝织头巾,披上锦绣长袍,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那儿喝酒弹琴。
司马懿的军队来到了城下,一看这情景,都不敢前进,连忙回去向司马懿报信。司马懿骑在马上,远远望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安稳地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麈尾。他们都满脸笑容,轻松自得,没事一般。
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军队向后撤退。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打开,我判断他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奸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原本带了十五万大军要闯进城来,见了丞相为何撤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行事小心,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他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钦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全文近800字,这是我们的课本一大进步。
我的学生教导这篇课文时,突发奇想,结束前的一个步骤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守城的变为司马懿,攻城的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会不会退兵?学生说,诸葛亮不会退兵。问为什么?他们说因为司马懿是笨蛋。
这很有趣。老师在教学时,一再强调诸葛亮很有机智,善用他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学生的理解自然便是相对的,司马懿实在笨!
“空城计”是很有名的一个故事,几乎每个华裔都知晓。你不得不佩服罗贯中。这个故事不出现在《三国志》,也就是说历史是没有记载的,相信是罗贯中的创作。现今大小词典收录“空城计”一词,都注明出处是《三国演义》。
有人说文学没有价值,也有人说古文已经过时。
可是,“诸葛亮摆空城计”这个故事却流传了数百年,乃至许多人以假乱真,以为诸葛亮真是神,司马懿就是一个笨蛋。文学所带来的影响真不是一般的。历史事实反而少人问津,民间流传的故事反而家喻户晓。谁说文学无价?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9/10/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