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361】再议诸葛亮的空城计

小学四年级课本收录了《空城计》一文,故事摘自《三国演义》第95回。

我看过一堂课,老师在教学时,不断强调诸葛亮的智者身份,结果学生最终的结论是“司马懿是笨蛋”。

相同的文章,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会有不同的领会。

这里说的“年龄段”,并不是指实际年龄,也就是说不是10岁的学生有10岁学生的理解,20岁有20岁的解读,30岁又有30岁的看法。医学界把我们的年龄分为三个方面:依据出生年月逐年增长的叫“自然年龄”是实际年龄,依据身体状况所体现出来的叫“生理年龄”,依据思想状态所反映出来的则称“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一致的是健康,生理年龄大于心理年龄的要被人骂“幼稚”,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的也要被骂是“未老先衰”。

医学界注重的是调适一个人的生理年龄,而心理年龄则归于教育来调适。一个人的思想,和他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切只归于自然年龄,我们就不必再谈“教育”了。

因此,让四年级的小朋友把“空城计”解读成“诸葛亮很聪明,司马懿很笨”是不足够的。我们应该尝试拔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思考方式,让他们“未老先衰”。

课文里头有一句话:“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这是诸葛亮在事后说的。我觉得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孩子们反复揣摩这句话的意思。

诸葛亮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不外是在险中求脱身之道,是采用心理战术和对手赌上一把。“不得已而冒险”突出的是诸葛亮急中生智的一面,但万万不可因此把司马懿解读为笨蛋。虽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战争中的定律,但我们引导孩子思考时却不能只是那么简单的切分。认清事实,实事求是的辩证法才有助孩子们的思维成长。

“空城计”这个战争策略,出自《三十六计》一书。过去学界一般相信《三十六计》这部书成书于明清之际,但却不否认词源要更早。许多古籍都出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说法,例如最早的《南齐书•王敬则传》,后来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都提及。2003年济宁市发现的一部隋代玉简《三十六计》提供一条线索,这部书或许确是南朝宋将檀道济所著。今天流传的版本,将三十六计分为六类: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空城计”就是“败战计”之一,和美人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并列。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三十六计》的战争策略几乎都见于此书,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至少都看过篇目,据此加上文学手段改写《三国志》。诸葛亮的“空城计”也因此应运而生。

如果再通读《三国演义》,我们还会发现司马懿在“空城计”中并不是败者。他其实比诸葛亮更加清醒。故事中说他见了孔明的装腔作势,开始起疑,一旁的儿子司马昭提醒他诸葛亮是无军可用,司马懿马上就宣布撤军。后来孔明退兵之后,司马懿又回到城中,“问遗下居民及山僻隐者”,然后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这样的舞台剧效果更凸显作者有意写出司马懿在演戏。演给谁看?演给一众猜疑他有篡位之心的曹氏政权看。诸葛亮此时已是日落黄昏,他的存在对司马懿更加有利。

《三国演义》作者真神人也!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6/10/2014

1 条评论:

  1. 前一篇本来要这样写,但却没有,因为输入小学课文原文800多字。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