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伤最重”是台湾李雅卿老师采用的书名。乍听之下,有点匪夷所思,看了她的阐述却深觉不无道理。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有机会看小学老师给儿童上课。课间师生的对话,常印证这金句。往往勇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敢于表述自己的看法的,不是班上的精英,而是被标签为“爱捣蛋”的学生。在公开课时,表现最活跃,发言最精妙的学生,常会叫科任老师瞠目结舌——他平时的表现,不是这样的啊!
我们由此得到一个体会,属于精英级的乖学生,他们很害怕答错,在课堂上思考的往往都是标准答案,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相对的,成绩平平的学生倒敢于创意思考,勇于给不同的答案。这些被标签为顽皮捣蛋的学生,没有“答错”的心理压力,他们反应很快,课堂上和老师的互动最强。从学习的角度看,他们其实获得更多。
教育要能鼓励创意,才能起着承先启后的效果。学生有创造性思维,敢于尝试,才会看到希望。布鲁姆的认知思维层次,本来列“评价”为最高级思维,他的学生后来却加以修订,把评价降了一级,倡导“创造”才是最高思维层次。可是,我们的“精英教育”却逆向发展,让精英越发沉默,苦苦追逐“标准答案”获取高分,思维日愈框在一个小小的格局里,不能打开。
杭州天长小学资深老师周武某次参加老同学聚会,只见社会精英云集,互道别后的发展。突然大家问起当年在校成绩前三名的同学都到哪里去了?顿觉这些精英在时间洪流中渐渐被淘汰……周老师沿着这样的思路,做了个研究,收集了许多数据后发现普遍上“第十名”的学生日后有更杰出的表现。这是曾经受到关注的“第十名现象”的理论。
受到吹捧的“前三”,会活在压力之中,并不断为自己的思维定格。这或许可以为“乖孩子的伤最重”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星洲日报·东海岸》12/06/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