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9日星期三

【144】让孩子开口辩驳吧!

一般人总喜欢给爱辩驳的孩子标签为坏孩子;那些乖乖听话的,才是标准的好孩子。

那天我在原始佛教经典《杂阿含》看到一段事迹,惊讶不已,原来以上的想法自古有之:

话说释迦牟尼晚年常劝弟子迦叶多说法,但却为其拒绝。迦叶给的理由是弟子们不喜欢听他说法。再问其故,他指名是因为两个弟子因为多闻而爱反驳所致。这两个弟子分别是阿难和目犍连的弟子。

德高望重的迦叶竟然因为青年僧爱反驳而情愿封口不说法。反之,佛的其他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培训青年僧侣时,反而注重他们的思辨能力,让他们敢于质疑问难。这种论辩之风对以后佛教论典的开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佛教走向国际舞台,论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迦叶的事迹,造成的结果是老师选择不再说;现实中若出现爱反驳的学生,结果却是学生不愿再说话。

30年前我实习时,许博文教授来视察我教学。我上了一堂课前指导的写作课,与学生聊新年该如何庆祝才有意思。学生是被标签为“放牛班”的。但,意外的是,他们很爱讲话,不但敢于说出心中的话,还会反驳他人的观点。我和他们也一直在对话之中,就连许教授也忍不住加入讨论。下课后,许教授大概想到他的加入讨论会让我信心受挫,特地在课堂上勉励学生一番,说他们表现好,谈话有内容,难得遇上可以和他们讨论的老师云云。

现在师范学院提高入学的门槛,进入学院的都是高材生。奇怪的是,大部分在预科班时反而是乖乖不说话的,抄笔记是他们的专长。我想这是过去的教育方式培训出来的成果。我们的中小学都不太鼓励学生多说话,课堂上的口语交际其实只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问题往往有标准答案。我们甚少看到课堂教学时让师生环绕课题讨论。

某次我看一名实习生教学,班上有一名小胖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老师发问时就只有他回应,而且言之有物。我身边的原任教师告诉我,这学生一向是叫老师最头痛的,就爱反驳顶嘴。 我笑笑说:“我欣赏他回答问题的能力,我想如果现在发生饥荒,存活下来的恐怕就只有他!”道理很简单,会给老师回应的孩子,不但思辨能力较强,而且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和表达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孩子,生活的适应力也更加强。

学生是要训练的,如果他们还不习惯口头表达,就要给他机会多说。如果一开始就压制他们,要他们多听少讲,他们便要失去说的兴致,最后便选择三缄其口了。

《星洲日报·东海岸》07/05/2018
后记:文章写好后,惊讶发现北京大学在念错“鸿鹄”一词后的道歉信竟然有那么一句话:“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