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星期日

【250】慎防抵触情绪

我给两班学生讲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是发人深省的好文章。世间最美好的是在那高深之处,可惜世人大多流俗,只滞留在表面而不肯深入①。

学生阅读后没发现这点,我点破后,大家兴致才来。和第一班讨论时,我很亢奋,讲了很多,把我程门立雪的经历都说了②。那是我求学路上破茧的关键故事。

读了十来篇散文后,我让学生三人一组,在线上讨论他们最喜欢的文章。结果我“吹水”过的那一班,只有一人喜欢介甫的文章,还有人表示最讨厌游山呢!反之,我点到即止的第二班,乐游褒禅的倒有好几人。

当下我警觉:我践踏地雷了,启动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抵触情绪是一种逆反心理,人人都有,程度上有所不同,反应上也有差异而已。家长和教师如果对此不敏感,往往好心做坏事,帮不到孩子,还使他们对事物感到厌烦,严重的,还造成他们们逆向而行,背道而驰。

教师劝导学生是必须的,逾越了尺度,忠言就要逆耳,婆心苦口成了唠叨长气。家长给孩子推介优秀读物是好事,太过热情,孩子就要逆反,不但不喜欢,还厌恶了。

行管令期间,很多人上网讲课、读故事。不要以为你喜欢的,家人都喜欢。光宏日有所诵,忠哥讲故事,一播放就让全家人都听。孩子们一旦有抵触情绪,日后听到郭史光宏、张泰忠的名字就要发抖,避之唯恐不及。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现在讨厌的东西,背后是“人为”造成的。小时候,我们都很讨厌粤语大曲,因为每天清晨就有人播放,声量大得72家房客都听到。现今有些青年很讨厌宗教,因为他们印象中的妈妈,每天就是往教会钻。

卢梭说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了人手,就完全变坏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很多观念,很多事情,很多行动本来都是好的,一旦落在人的手里,不管是执事者或受事人,往往都会搞砸。

教师和家长更要谨防孩子们的抵触情绪,凡事要把握好尺度,一越过界限就变质了。哪怕是在孩子们面前表扬某个人,抵触情绪会让他们迁怒那个人,蔡英文也会变成菜中文。

由上而下是如此,由下而上何尝不也如此?对领导说话,向上司反映问题,如果颐指气使,尖酸刻薄,领导就不会有抵触情绪了?

不留意抵触情绪,不但成不了事,往往还收到反效果。很麻烦是不?其实不是的,我们面对的是人,对待人便要人性化,照顾人的各种情绪。

注:
① 2010年我写过对此文的看法:
http://wongsienbiang.blogspot.com/2010/05/55.html
② 2002年我远赴南京大学读博,向张宏生教授学习。张教授是程(千帆)门第二代弟子。程先生弟子拜师学习,习惯称“程门立雪”(典故出自《宋史·杨时传》)。可以参看以下链接:
https://www.faqing.org/forum/viewforum.php?f=97

《星洲日报·东海岸》17/05/20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