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星期六

【356】幸好没有放弃汉字

1840年鸦片战争,表面上看是中国彻底被击败了,但实质上它却是唤醒“东亚的睡狮”的关键时刻。

中国人由此意识到过去的夜郎自大和闭关自守是错误的,迟早要被西方列强所吞没。在民族走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知识份子高喊革命,提出种种救国方案。

出于民族自信心崩溃的情怀,一些知识份子高举“全盘西化”的革命旗帜,企图 “救亡图存”;另有一些知识份子强调“西体中用”,这是振兴中华的中庸之道。

百多年过去,我们审视中华民族的这次大改革,当会发现有许多事项是成功的。以语言文字上的改革为例,当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言文一致”(我手写我口),其结果是汉语的文体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整个汉语系统产生了质的变化。言文一致的成功,导致我们今天接触的都是白话文,并视文言文为“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可怕的遗产”。(鲁迅《无声的中国》)

文体的改变还是不够的,因为中国人采用的文字始终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鲁迅《关于新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方块形语素文字,一个字形一个读音一个意思,这与西方文字有很大不同。我们今天接触的语言学,都告诉我们文字是以象形为起点,然后从象形到表意再到表音三个阶段的发展。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工具的文字,最终必须发展为一种纯拼音的文字。当时的知识份子就是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也开始注意“汉字的根本改革”,考虑要废除汉字了。

五四运动吹响了汉字拉丁化的号角。当时的《新潮》杂志便刊载系列文章讨论文字拉丁化的方向,课题包括:“汉字应用拼音文字代替否? ”“汉字能用拼音文字表达否? ”“汉字能用别种方法补救而勿须改革否? ”结论是前两者是“绝对的”,后者则是“绝对的不可能”。1922年出版的《国语月刊》汉字改革专号更以废除汉字为号召, 呼吁作“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改革”。当时钱玄同认为只要废除了汉字, 就可以对孔学和整个旧文化作“根本解决之解决”。他认为汉字“最糟的便是它和现代世界文化的格格不相入”(《汉字革命》)。其后,胡适也提出中国“样样不如人”,“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汉字必须“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最叫人感到意外的是,倡导废除汉字的,还包括鲁迅。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国语文的新生》《论新文字》等文中指出, 促使书面语和口语一致的关键是实行汉字拼音化。

1951年,毛泽东发出明确的指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翌年,赵元任在美国写下一篇奇文《石室诗士食狮史》,全文94字,都是用shi发音的字,其文曰:“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十狮尸,实是十石狮尸。”这是汉字不宜全盘拉丁化的最好反击。但是共产党显然不买账,依然继续探讨汉字拉丁化的可能性,许多训诂学家(如陆宗达)都为文支持,而且还大肆鞭挞反对者卖国。

1958年,中国正式发布《汉语拼音方案》,用拉丁字母代替民国期间编订的注音符号。他们努力的方向,显然不只是把汉语拼音当成一个标示读音的工具,而是要全盘拼音化汉字。这期间,还推出了“汉语拼音正词法”,也就是一段文字要如何用汉语拼音书写。(我国师范学院曾经也把这一套编入课程中)例如:Hanzi pinyinhua shi biran de qushi.

所幸的是,邓小平上来后的中国,虽持续喊改革开放,但却不再提废除汉字的主张。祖先的珍贵遗产总算保存下来。在中国人的积极和努力下,今天汉字更渗透电脑科技,成为网络世界的主要语言之一。几乎被宣判死亡的汉字,恢复了它应有的魅力。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1/09/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