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佛门者,必然有他特定的因缘,比如看到某些特别的行为而感动。
想当年,我们办儿童佛学生活营,影响最大的是饭桌礼仪。饭前供养,吃饭不挑食,饭菜吃完,饭后清洗餐具……这些都给孩子们留下印象,回家后也会实践一段时间,感动家人,还真符合“生活”营的目的。
其中,最有意义的应该是“把饭菜吃完”这一条。这是一种“惜福”的表现,值得提倡。
自从我接触佛教后,发现这是很多佛子坚守的生活规则。尤其是在外头吃饭,同桌的一定相互提醒:要惜福,要光盘。大伙儿必定这么做。
不过,也有例外。我的一位学姐,一向也是这样坚持,后来遇到一位能说善道的法律系学生,总会挑出一些问题。例如他问:把饭菜都吃完,固然是不浪费的行为;但是,若不吃完,也不见得是浪费,我们可以留给动物吃。都吃完,它们吃什么?我是觉得似是而非,很容易反驳,但是学姐却为之倾倒,最后还嫁了给他,现今仍过着幸福的日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也多了,发现这样的坚持不一定是对的。“惜福”的确是好行为,但也不要因要惜福而与自己过不去。某次我们一伙人一起吃饭,座中年红老师说了个笑话:“今天幸好黄博士的儿子不在。我很怕和他一起吃饭,他会说‘粒粒皆辛苦’。如果他在,我现在再吃,可就真是‘粒粒皆辛苦’了!”
老师说的是学智。自小我们就是这样教育孩子,尤其是学智,很会背古诗,还会学以致用。某次我到昔加末演讲,午餐时,学智和老师们同桌吃饭,饭粒掉在桌面上,他捡起来吃,同桌的老师好意劝阻,他回应:“粒粒皆辛苦。”结果引起一众哗然,纷纷赞叹,因为那年他才四岁。年红老师常听学智背古诗,相信也曾在饭桌听过学智说“粒粒皆辛苦”。
年老的一个标志就是——吃得饱了。这是我近年的体会。年轻时,胃还真是个无底洞,吃多少都不成问题。所以在“惜福”的前提下,我总是有办法帮同桌的伙伴把饭菜吃完。现在不行了,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尴尬。
我不反对“惜福”,反之非常支持。但我更加重视随缘自在,相机行事,一切都要按照主客观情况衡量,不要执着于教条。
“渐修顿悟”系列之42
01/11/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